现在位置:永安论坛 >> 文娱休闲 >> 人文艺术 >> 主题讨论
  返回列表

读《清流道光县志》

楼主:张水藩  发起:2020/2/20 15:50:00  更新:2020/7/29 20:01:00  人气:57401  帖数:80
主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2/20 15:50:19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

读《清流道光县志》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 文史随笔读 [IMG=]功能介绍: 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前几年把《清流道光县志》用白话读了,现在把它在这里发布,想帮助阅读文言文有困难的朋友,更好地了解历史。为了让读者能有个对校,征得史志办同意,把原文和我的白话读文一起发表。

原文:

卷首

清流县志叙

我朝自定鼎以来,统一区宇,人安六合,垂二百余年矣。凡夫土地、舆图、山川、风土、人物冠裳之盛,功业文章之美,备详一统志。下及直省、府、州、县、卫,皆有志乘。予恭膺简节,出守汀南。数载于兹,适上宪修辑通志。檄各照事宜,留心采访。汀郡八邑,开局伊始。清流乔令赍所缴省局稿本,丐序于予,余为之弁言简端。


清邑自宋开县后,志凡三修。然陈、邓二令旧本,世远年湮,既多缺失。王令增修,年岁颇近,而其所载记,亦不尽满人意。作史难,作志尤难,此古人所以有五难之论也。


今本,厘为十志,仿郑渔仲《通志》之例。若舆地、建置、赋役、职官、学校、选举、人物、艺文、食货、杂志。先撮其纲,后系其目,义例贯串,秩然不淆。则志虽非史,亦未始非史之遗矣。莅斯土者不沾沾于簿书、钞谷,而留意于此,即有心民瘼者之所为也。余尤喜其因通志之修,而邑乘兼成且速。是役也,纂修者若而人,分校者若而人。向非令之治,洽于人心,而邑之绅士应之如响,能若是哉。是为序。


道光九年己丑腊月 吉旦


吉旦知汀州府事长白觉罗诚善撰


张水藩读文:

清流县志叙


追溯我(清)朝历史,自从建国以来,统一境域,人民安居乐业,已将近200年了。凡是关于土地疆域,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名人志士,衣冠服饰的繁盛,伟大的功业,隽永的文章,全部都很详细地反映在《一统志》里。以及各省、府、州、县、卫都会有的志书里,这些内容也都有反映。我恭敬地接受上司的选拔调度,出发来汀江之南履行镇守之职。在这待了几年,刚好碰到上司打算整修编辑通志。于是发文要求各地遵照执行,留心做好采访收集报送事宜。汀州郡下属的八个县,还在开始行动的时候,清流的乔有豫县令就带来了准备报送省里的县志初稿,请求我给写个序。于是,我就写了这个序言,放在县志的开头。


清流县从宋朝开县以来,县志编修了三次。然而陈桂芳和邓应韬两位县令编修的旧县志,年代久远,缺失的内容很多。县令王士俊增修的县志,年代虽然比较近,但这书所记载的内容,也不能叫人满意。写史很难,写这个面面俱到的“志”就更难了,这就是古人有“五难”说法的原因。


现在这本县志,分为十个方面,仿照南宋郑渔仲《通志》的体例。像舆地、建置、赋役、职官、学校、选举、人物、艺文、食货、杂志这些部分,都是先提纲挈要,再列条目。这样体例就贯穿井然,顺序就不会错乱。志书虽然不是史书,也不见得就不是史书的的衍生物。莅临到这个地方的长官,不要沾沾自喜沉溺于钱粮账簿和钞票谷物。而是要能够留心上面所列举的这十个方面,这就是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所应该做的。


我特别高兴的是由于这次修通志,而促成清流县志的快速编成。这次清流修县志,负责编撰的有几个人,分头校对的也有几个人,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清流以前并不是乔有豫县令管辖,由于乔县令和清流老百姓关系融洽,所以地方绅士积极响应修县志的号召,才能够这样快速完成。这些就作为序言了。


道光九年己丑年腊月 初一


知汀州府事长白觉罗诚善撰


读后:

古代官员并不像现在一步步历练出来,都是从一介书生直接到县令位置上,志书记载的事,就是县令们所要做的事,所以古代志书是很重要行政参考书。据说朱熹到一个地方当官,就要一册一志,一个是钱粮簿册,一个是当地志书。抓住这两本,也就抓住这个地方的财政和风土人情,官就好当了。也就是觉罗诚善所说的“莅斯土者不沾沾于簿书、钞谷,而留意于此,即有心民瘼者之所为也。”


觉罗诚善是长白山镶黄旗满州人,“笔帖式”出身。“笔帖式”为满语,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笔帖式”出身的人晋升比较快,一方面是八旗子弟,另一方面是在领导身边,他们的模式被称为“ 八旗出身之路”。写过这个叙的第二年,觉罗诚善就到厦门上任了。


我用白话把原文读出来,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不同看法欢迎提出。

转自微信公众号 文史随笔读


1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2/22 9:31:40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重修清流县志序)

卷首 重修清流县志序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转自   微信公众号   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还在学习阶段,不太会操作。已经有十几个朋友关注了,谢谢支持。

原文: 重修清流县志序
志者,誌也。擅长始于司马,作难叹于文通。起例发凡胥折衷于一是;属词比事,更斧藻乎群言。固作乘之宜然,岂操觚之率尔。盖县志关乎县治、沿革、损益,靡不详而载笔。即以载言,美恶褒讥无弗备。

清虽僻壤,著有轶编。世已云遥,卷多失次。创始于宋,既代远而年湮。更修于明,亦抱残而守缺。嗟乎!风景非旧,典物犹存。镑金石者难为工;摧枯朽者易为力。不有作者,何以补遗。嗣是,王公士俊继之。虽藻彩缤纷,疏漏亦或不免。矧故老阒寂,增修益更为难。

今者恭逢上宪之咨诹,纂成通志。爰集邑乘之散佚,续为完书。莫言长效乎三,窃仿志列以十。文繁于昔,若网在纲;事增于前,如丝就绪。幸考成之在望,兰臭同馨;匪少贱之多能,笔花共灿。聊纪片言,以质来者。

知清流县事东鲁乔有豫撰
张水藩读文:  重修清流县志序
所谓“志”的东西,就是记载啊。擅长记载的是从司马迁开始,而感叹作“志”难的,却是朱荃宰在《文通》中抒发的。志书在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辑体例时,都需要以一定标准加以权衡。连缀文辞,排比史事,甚至遣词造句都要尊重大家的意见。本来写志书就应该这样,写作(志书)怎么能够草率胡来呢?这是因为县志里有关县里的治理、历史沿革、政事的得失,都要详细地记载。如今用以记载言论,那就美言、恶评、褒奖、讥讽无所不有了。

清流虽然处在偏僻的地方,但还是编撰过一些超水平的书。但时代已经很遥远,章卷也多有错乱。最早开创在宋朝,已经年代久远,而日渐湮没。重修于明代,也是抱残守缺很不完整。令人感叹啊!风景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文物典故却还在。镌刻金石很难做到很精致,而拉枯摧朽很轻易就能做到。如果没有写作的人,怎么补这个遗缺呢?为了接续这历史任务,王士俊先生继续了这项事业。虽然辞藻秀丽缤纷,但是疏漏的地方还是难免。况且熟悉历史故旧的老者都已寂灭,要补充修订,就更加困难了。

现在幸好碰到上司垂询这方面的资料,就把这些资料编撰成通志。于是收集县里散失的篇章,继而把这些散本组织完善成书。不敢谈志书的存史、资治和教化的长效功能,私下模仿通志罗列了十编。文字比以前多,但都像网结在纲上;事迹也比以前增加,但都像丝一样很有头绪。幸运的是工作眼看就要完成,让我们这些趣味相投的作者共享美名;不是我多么能干,是我们大家笔花共同灿烂。姑且记几句话,用以作为给后来人的礼物吧。

知清流县事东鲁乔有豫撰
读后感:(卷首  重修清流县志序)

乔有豫山东滋阳人,道光二年戴兰芬科进士出身。道光七年二月任清流知县,道光九年编出清流县志,道光十年又参与长汀县志的编撰,看来是个比较热心修志的人。

一般都说清流最早的县志是嘉靖年间陈桂芳主持编撰的,但乔有豫却说“创始于宋,既代远而年湮。更修于明,亦抱残而守缺。”也许以前的志书没有印刷,所以难以保全。或者他还见过残缺的旧志,但愿以后能有所发现。


    2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2/23 14:42:41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清流县志新序重修县志姓氏)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公众号       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清流县志新序


    甚矣,作志之难也。以数人之耳目,而欲周知一邑,难矣。以数十年之人,而欲考核百年之前,抑又难矣。察察为明,则近于苛刻;随人唯诺,则不免模棱。故国史之难:难在拘于时,迫于势,有忌讳肘掣而不得逞。若邑志则无拘迫矣,而又苦于:父老之讹传,里言之狡狯,亲故之嘱笔。虽隐恶扬善,与史少异;而谱谍撰造,庸腐谀词,何能扫却。


    窃以为有圣人之志,有贤人之志,有高才博学之志,有循例纪载之志。若谄富遗贫,受金鬻笔,风斯下矣。何谓圣人之志?若“天王狩于河阳。”“公在乾侯”,寥寥数字,日月经天,其游夏莫赞乎?


    何谓贤人之志?若司马公之《通鉴》,欧阳之《五代史》。或珠联绳贯,或褒贬谨严,卓然成家。然而帝魏寇蜀,进朱梁,黜中宗,不免失正。薛居正《五代史》,以近人志近事,自更得实。而欧公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故薛史亦不可废。而紫阳之蜀丞相出师伐魏,则名正言顺。“帝在房州”,俨然洙泗家法。“《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诚哉是言!贤人之志,虽不无得失,要无损于仁人君子也。


    何谓高才博学之志?若太建公史记,上下三千来,眼高四海。进退百家,尊孔子为世家,进屈原于列传;老庄、申韩并列。寓意深远,信天下之奇笔。然而传荆轲、聂政,而不传王孙贾、颜斶。方朔直谏而列之《滑稽》,则过矣。班固之书,苍坚整密,亚于迁史。而窃迁书以诋迁,究不能出前人范围。且王章直谏,而载牛衣之泣,以为不量轻重。贱死节,否正直,是人臣以缄默为高也。若《古今人物表》,管、晏在第二,游、夏在第三,蔺相如、鲁仲连在第五,则颠倒失实矣。


    何谓循例纪载之志?天文地理,悉本前人。山川形胜,原无改易。孝子贞妇,例志旌表。文苑乡行,依样葫芦。枯木拳石,聊以塞责,本无关于劝惩也。若夫请冠索米,则难以示后矣。束书高阁也,而以为博综群典;随俗唯诺也,而以为忠厚长者;减价平粜也,而以为发粟济饥;钻营奔竞也,而以为排难解纷;机械变诈也,而以为利人济物。见之者默然,闻之者骇异。此则与秽史同讥矣。


    总之,作志视乎其人。其人素行端正,交游皆直谅。则是非好恶厘然,有当于人心。若孙盛不改枋头之败;吴竞不徇张说之请;褚遂良不从视史之言;宋(附注:原版宋为朱)子奢有览史之谏;则炯戒足传。若许敬宗、李义府、李林甫、王钦若、秦嬉预修国史,又焉得有实录乎?陶公忠亮勤慎,而诬以天门折翼;太真戮力王家,而目为截裾杀母;以则天为圣后;以冯道为无可无不可;以秦桧为名世;以岳武穆不能回二圣;谰言又何所不至哉?苟得其人,则《朝邑志》数千字不为少;《宁化志》十万言不为多。要以素行方正,自无曲笔而已。


    今升等学昧痴龙,才惭吐凤,上之望圣人之门,仰之弥高。次之慕贤人之业,志焉未逮。高才博学,当求之人文渊薮之地。循例纪载,正我辈空疏袜线之才。惟受金鬻笔,则明有清议,幽有鬼神,二三同志尚能免此。奈一百二十余年,既无耆旧传闻,又乏高人珥笔。欲俟之后人,则阙失滋甚。今姑仍旧本,则疏略难安。传述者殊多,创造者盖寡。亦望后来者随时秉公纪载,毋令今人薄前人,而后人复笑今人也。则幸甚矣。                                                          首事雷可升等同叙


    (附注:1、若天王狩于河阳。公在乾侯,寥寥数字,改标点为:若“天王狩于河阳。”“公在乾侯”,寥寥数字,2、帝在房州,俨然洙泗家法。《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改标点为:“帝在房州”,俨然洙泗家法。“《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3、若古今人物表,改标点为:若《古今人物表》,4、宋子奢有览史之谏;注:据原版改宋为朱字,即朱子奢有览史之谏;)

    重修县志姓氏

    主修  赐同进士出身清流县知县乔有豫。

    协修  教谕林蔚春,长乐举人。

    训导叶珠,德化岁贡。

    纂修  孝廉雷可升 恩贡伍嘉猷。

    拔贡伍凤文。

    分校  署教谕吴世卿 武生雷可蕃。

    郡廪生伍多功 邑廪生雷紫霄。

    庠生余楚材。

    监造  监生伍维骃。

    张水藩读文:

    清流县志新序


    实在难啊!要写一本志书。就用几个人的眼睛和耳朵,却要周全了解一个县的全部情况,实在是难啊。以几十年的人生,却要考核百年以上的事实,又是一重困难啊。认真分析明辨,则给人以苛刻的感觉;随别人怎么说,则不免模棱两可。所以写国史的难:难在受时代的约束,迫于形势,有所顾忌避讳受干扰牵制,而让人不能如实表达呈现。至于志书就没有这些拘束压制了,但又苦于:父老们以讹传讹,乡亲因为好恶而不说真话,亲戚朋友交代要求美言。尽管已经尽量隐恶扬善,与史实差不多了;但是受族谱胡编乱造和阿谀奉承瞎吹的影响,怎么能全部扫除呢?


    我私下认为:天下有完美圣人的志书,有道德贤人的志书,有博学能人的志书,有遵循惯例如实记载的志书。如果谄谀富人,而遗落贫穷,接受金钱,出卖笔魂,歪曲史实,那么这种作风就很下等了。什么是圣人的志书呢?像“天王狩于河阳(注:“天王狩于河阳”,晋文公把周襄王召来见面,孔子因为不能允许“以臣召君”的发生,就给记成这样。)。”还有“公在乾侯”,简简单单几个字,像日月在天上经过。对子游和子夏,已经没有更妥帖的语词来赞美了。什么是贤人的志书?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欧阳修的《五代史》,有的像细绳串珠子一样连贯,有的做出肯定和否定都非常严谨,卓然成一家之言。然而尊魏为正统,贬蜀为贼寇;推崇朱温的梁朝,贬低唐中宗地位,不免有失正统观念。薛居正的《五代史》,因为近代人来写近代的事,自然就显得更加详实。然而欧阳修《五代史》记载的事比薛居正的多,而文字却比薛居正的简约,所以薛居正的《五代史》也是不能偏废的。而朱熹编纂《紫阳纲目》蜀汉丞相出师伐魏的说法,就名正言顺了。范祖禹撰《唐鉴》记武则天的年代,每年都先写:“帝在房州”以示正统,俨然就是孔子写《春秋》的笔法。“《春秋》虽然只有两三卷,却启蒙了千万代的人。”这话实在是说得好啊!贤人的志趣:虽然不能做到没有失误,但重要的是要没有损害于善良正派的人啊。


    什么叫“高才博学”的志书呢?像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纵横上下三千年,眼光超越同时代人。他对诸子百家重新排名次,尊崇孔子入帝王世家,让屈原进入诸侯列传;把老子、庄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并列在一个档次。这些排列包含很深远的意义,是让天下人信服的神来之笔。然而为荆轲、聂政这些刺客作传,却不愿意给刚烈的士大夫王孙贾、颜斶写传。以及东方朔一生直接面谏帝王,却把他低放在《滑稽》类型里,就显得过分了。班固的《汉书》苍劲有力而不乏缜密,略逊于司马迁的《史记》。但是窃取司马迁的文字,来诋毁司马迁,毕竟不能超过司马迁。而且王章直谏而死,却只记载了“牛衣之泣”,应该认为没有把握好轻重这一关。轻视死节,否定正直,就是把为人臣临事时保持沉默视为高明。还有像《古今人物表》(附注:原版有物字,不要括号),把管仲、晏子摆在第二,而把子游、子夏摆第三,把蔺相如、鲁仲连放在第五,则就颠倒主次而有失史实了。


    什么叫“循例纪载”的志书呢?有关天文地理的内容,全部照抄前人的说法。有关山川形势名胜古迹,也照旧抄写不改动。关于孝子贞妇,依例列表表彰。至于地方文苑和乡里典型操行,也照样画葫芦。像苏东坡给人画枯木拳石,只为应酬,无关借历史寓劝诫的意味。像有的人以留名索取好处,名不副实就没有办法展示给后人了。有些人束书高阁不学无术,却示人博览群书;随大流唯唯诺诺,好像是个忠厚的长者;这些都是伪装欺骗啊。而好好先生自以为利人济物,看到的都不愿意说话,听到的只深感诧异,这样就和污秽的史传一样要遭人讥笑拉。


    总的来说,写志书看的是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他这个人是个品行端正的人,来往交游的也都是正直的人。这样就会是非好恶分明,历史判断有分寸,让人们能接受。像晋朝孙盛不听恒温的话,改写枋头失败的历史;唐代吴竞撰写《武后实录》,始终不肯改张说诬陷魏元忠的事;褚遂良拒绝唐太宗阅史:“未闻天子自观史也”;朱子奢谏唐太宗不要览史,不要开后世史官之祸;这些都是明显的警戒,足以流传后代。至于像许敬宗、李义府、李林甫、王钦若、秦嬉这些人,早早就预先编修国史,又怎么会有真实记录呢?晋朝陶侃明明忠诚坚贞谨慎勤政,却被诬陷为做梦“天门折翼”。唐朝杨贵妃尽力为王朝,却被写作一个“截裾杀母”的人。把武则天推崇为圣后,把五代的冯道写成“无可无不可”,让宋朝秦桧名显于世,责怪岳飞不能救回两个皇上,这些诬妄不实的废话,怎么不会充斥他们的篇章呢?如果能得到称职的人,那么韩邦靖的《朝邑志》几千个字不为少,李世熊的《宁化志》十万字也不为多。重要的是人要素来行为端正,自然就不会去歪曲历史事实就是。


    现在以雷可升为首的这些人学识比洞里的痴龙还糊涂,才情文采也远远比不上杨雄。向上仰望圣人的门槛,越看越觉得高不可攀。退一步仰慕贤人功业,也因为志意不坚,无法达到。走高才博学的路子,应该到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才行。“循例纪载”,正好适合我们这些学识空疏,才艺不精人的选择。只有接受人家的金钱出卖原则歪曲史实的事情,则明处有百姓的议论,幽暗处也怕鬼神责罚,我们这几个有共同情志的人还是能够避免的。最要命的是一百二十几年的历史,既没有年高望重的老人来谈传闻,又缺乏高明的记录资料。想要留待后人来写,就怕资料丢失得更厉害。现在姑且就依照以前的版本记叙,就是详略很难安排。照传照述的特别多,有新发现的地方大概就很少了。也希望后来的人能够随时秉公记载,不要让现在的人轻视前面的人,而让后面的人又去笑话现在的人,这就很幸运了。


    首事雷可升等同叙


    (附注:1、若天王狩于河阳。公在乾侯,寥寥数字,改标点为:若“天王狩于河阳。”“公在乾侯”,寥寥数字,2、帝在房州,俨然洙泗家法。《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改标点为:“帝在房州”,俨然洙泗家法。“《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3、若古今人物表,改标点为:若《古今人物表》,4、子奢有览史之谏;据原版改宋为字,即朱子奢有览史之谏;)



    重修县志姓氏


    主修  赐同进士出身清流县知县乔有豫。


    协修  教谕林蔚春,长乐举人。


    训导叶珠,德化岁贡。


    纂修  孝廉雷可升  恩贡伍嘉猷。


    拔贡伍凤文。


    分校  署教谕吴世卿  武生雷可蕃。


    郡廪生伍多功  邑廪生雷紫霄。


    庠生余楚材。


    监造  监生伍维骃。


    读后感:

    雷可升字允猷,号谦山,一号拙斋,本清流人,清朝优贡,嘉庆甲子第五名,福建五名自此始;嘉庆丁卯顺天副榜第八名;丙戌会试,钦赐大理寺评事。清朝孝廉方正:道光元年县令龙万宁举荐雷可升,龙主故后,县令黄在中复报允准在案,定荐举后送吏部考察,可以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道光五年乙酉科林杨祖榜中举人。


    这里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惟受金鬻笔,则明有清议,幽有鬼神,二三同志尚能免此。”曾经见过一本县志明码标价捐出多少钱,就可以上名,虽然是一种筹集经费的办法,但难免会“受金鬻笔”有失史实。


    重修县志姓氏不需要翻译就放在这里,不再单列


    我读的《清流道光县志》是方志办1992年编辑出版的,当时县方志办主任是张昌森,李升宝负责编辑工作。据李升宝介绍当时参与点校的有进修学校的余王灼主任、罗恩嵩主任、徐世华老师,还有教育局的伍耀汉主任,以及李维民老师。2017年清流方志办出版了《历代清流县志》,这是一件大好事。史志办主任王宜峻知道我喜欢文史,送了一套给我,因此我得以一起参看。2017版的《清流道光志》在点校凡例里说点校时,选择道光九年刻本作为底本,92版的《清流道光志》是以北京图书馆藏的《清流道光志》复印本为底本。时隔二十几年,在这一篇《清流县志新序》里,他们的点校却出奇的一致。雷可升在这篇序里引用的话比较多,要加引号也比较多。92年限于查询条件,这些引号漏了,2017版也一样漏了,朱子奢也都一样输入成宋子奢,而且也一样没有校出来,这一篇2017版的简直就是1992版的再版。2017版段落分得细一点,无可厚非,但在“而不传王孙贾、颜斶。”后面划段,却不敢苟同。但都是辛苦点校,我们应该尊重。




    3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2/24 20:23:23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清流县志序)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清流县志序 )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   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道光志原文:

    清流县志序

        邑之有志,昉于上世《九丘》、《夏书.禹贡》、《周礼.职方》,春秋、列国之史,汉、唐、宋舆地之志。志亦史也。史有二体,曰纪传之史,编年之史。作史有三长,曰:才也,学也,识也。纪传本于《尚书》,地志方于《禹贡》。今之邑志,因之与《春秋》编年不同,而有资于才、学、识之三长,一也。兼是三长,而又纪事以实,持论以公,于是乎惟良。然则,志待人而修,而地匪志无传焉。

      清流虽僻在南服,衣冠文物之盛,不殊中州。旷数百年间,未有任纪载之责者。何哉?意莅(附注:据原版改吏为莅)斯土者,汲汲然以簿书期会为事;以条格法令为贤。不暇因俗以为教,沦溺于俗吏之流欤。是故,予承乏以来,访求邑事无征。其附见于郡志以上者,寖(附注:据原版改寝为寖)约而不详,或遗而弗纪。间见于野史所载者,则又简编断残,并豕鱼舛误。于是日夜校阅,辨真赝,明是非。复省俗观民,询事采言。披案牍,参史传,掇拾见闻,裁成新志。以辨疆土,以定星野,以陈职贡。以明官守,彰人文。微以尽物,明以尽民,幽以尽神。事列卷分,提纲揭目,原始要终。窃比于纪传之体也。其纪事之实,持论之公,自谓差有一得。乃若才、学、识之三长,深有愧焉。是尚何能由数百载之后,而考求往事,于数百载之间哉?矧以官守羁之,民事夺之。无所见,已矣。安得周游历访,如太史公乎?无所稽,已矣。安得极博旁蒐,求秘书郎乎?

    是志之修,如蚕作茧,见物即成,岂能详备。而补塞遗脱,姑以俟乎君子。极知狂僭,不足以信今传后。然君子更化善俗之道,学者多识畜德之资。或亦少裨于万一云。

    嘉靖二十四年春            

                             阳江陈桂芳题

    (附注:1、意吏斯土者,据原版改吏为莅。2、寝约而不详,据原版改寝为寖。)                                                      

      (协修分校姓名阙)

    张水藩读文:

     清流县志序

    地方上有志书,起始于上古时期的《九丘》、《夏书.禹贡》、《周礼.职方》,春秋战国的史,汉、唐、宋的地理志。志实际也是史。史传有两种体裁,一种叫“纪传”的史,一种叫“编年”的史。写作史传需要三样专长,叫做:卓异的才华,广博的知识, 精僻的见解。纪传体脱胎于《尚书》,地方志则本于《禹贡》。现在的地方志,也因此和《春秋》编年史不同。因而都有待借助作者的卓异的才华,广博的知识, 精僻见解的专长,这是一样的。秉持这三方面特长,记述事情又能实事求是,发表的评论公允,于是乎就是贤良的人了。然而,志书要等人来修撰,而一个地方没有志书,事迹是没有办法传扬和流传的。

      清流虽然处在偏僻的南方,但是文人众多,文化兴盛,和中原地区没有什么区别。在这空旷的几百年间,没有人来担起记载历史的责任。是什么原因呢?我猜测:来到这地方当官的都忙于核查户籍账簿、迎来送往和应付各种期会为主要工作,以贯彻法令条文为贤能。没有时间借助良风善俗施教,沉溺于庸俗的官场那一套。因此,我暂任这个职位以来,竭力寻访探求地方上那些还没有被证实的事情。附在府志上的那部分,逐渐地简约不详,有的干脆就不记载了。偶然有记载在野史里的,又往往残编断简,文字错误百出。于是我日夜审阅校对,辨别真假,明辨是非。又深入了解民俗观察民风,采访历史逸事。披阅公文案牍,参考历史传记,收拾整理有关见闻,裁辑成志书。以辨别本县的疆域,以厘清清流所属星野,以陈述地方对朝廷的贡纳职责。严格申明当官的操守,表彰人文精神。小处说是以尽物用,明处是尽百姓的职责,幽深之处是尽神意。事例罗列,卷册分明,纲举目张揭其要,从开始到结尾记载完整。我私下里把它比照“纪传”体看的。就它所记载事情的真实度,所秉持的评论之公允性,自己觉得勉强有一点收获。如果还要说“才、学、识”这三点,就深感惭愧了。是什么原因在几百年之后,还能够考查寻求到几百年之间的历史呢?也就是用官员的操守去把握,用民事规则去定夺,没有主观臆见,就这样就是。哪里能去周游亲历采访,像太史公那样啊!没有办法去考核,只能这样而已。哪里有办法去旁征博引收集资料,难道去国家档案馆找秘书郎吗?

    这套志书的修撰,像蚕作茧,看到东西就成了,怎么能够详细而齐备。而补充遗失和缺漏的事,就姑且等待后面的君子了。自己知道这本志书有点狂妄僭越,不足以让现在的人信服并流传后世。然而对于想引导教化树立良风善俗的君子,对想学习和多积累一点培养道德资料的人,可能还是有一些些帮助的。

     嘉靖乙巳年春上丁日   

                                                                                                嘉靖二十四年春阳江陈桂芳题                                                         

      (协修分校姓名阙)

    读后感:

    陈桂芳广东阳江人。由举人出身, 嘉靖二十一年任清流知县。博通经史, 心存仁爱, 善政累累。因为县里没有县志, 他就摘取搜集往事, 清流第一本县志就是从他开始的。又颁布《劝农讲义》, 对清流县还是很有贡献的。

    4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2/25 16:32:01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初修清流县志旧序)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初修清流县志旧序)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初修清流县志旧序

        清流,古百里国也。厥惟明秀,肇辟丛。历宋入明,节义、文章之士,代兴崛起。载稽邑乘,创于嘉靖乙巳陈公西川之手。越万历癸已,阮公缉吾重为葺之。日久残缺,披图忾然。

        岁丁丑,唐使君定谷征予修郡书。时草册以佐采择,而邑书之残缺如故。夫邑书宜详于郡,而反逊缺略。其何以光昭文献,称司牧任也。迩年军国多事,当事日议搜括,议捐助。处仰屋之秋,而商操觚剞劂,似非急计。然衷有不能已者。越已卯春,予与学博陈君又元、涂君心孔谋,所以修之。不揣绵力,捐资以梓。亦惟征文考献,与募兵筹饷相纬。在昔汉丞相何入关,先收秦图书,而知天下阨塞,户口强弱。唐李卫公经略四川,建筹边楼,而以南道山川图之左,图之右。古人诚有渊虑。谁谓弹丸形胜,川原夷险,户口增耗,以及人文盛衰,无关国运也哉。故尝徘徊东华、南极,而瞻天尺五;亦尝听桓笛,瞰春渡而怆念玉关,悚心衣袽;尝闻晓钟,对夜月而依长乐,兴短庾楼;亦尝踏残雪,抚中流,而勤思溯功,缅怀祖楫。夫将引兹邑之风景土物与俱发愤,以为关西锁钥矣乎。

    嗣是,逖稽往哲。观古茂宰:有经始署厘,与蠲贴监钱,置洞寨(据原版改塞为寨)以备寇者;亦有擢令为守,劝农兴学,而庙食到今,耕桑未坠者;则宁保障,无茧丝之心,油然生矣。观古名吏:有力战湘阴而裹革;诣垒谕贼而解散者;则即日中无忘阴雨之怀,肃然起矣。观古文学:有博通经史,不营仕进,与夫山水自怡,迹远公庭者;则宁刺绣文,无倚市门之志,翕然兴矣。观古闾巷侠烈:有子父冲锋,以身悍敌;与夫挑捷陷伏,割股抚孤者;则宁流芳,无遗臭之风,毅然植矣。    

     凡此种种懿行,代不胜书。一皆忠臣孝子之谱,纲常名教之堤。以至近代如裴恭靖公,清节雅操,作名臣冠。迄今读其《青蒲》、《谏草》,尚凛凛有生气。则又二百余年地灵所聚,而树奕世之仪型者。夫道不足以存往,法不足以宪后,不可谓志。方今兵饷坐绌,文教未揆,武卫弗奋。当局者谓事事度越古人,实事事不如古人。存此志而芳规覆辙,犁然眉列;文事武备,有常仪的。乌得睨邑乘,为缘饰太平之具,而无关救时之急也。昔韩宣子读《易》、《象》、《春秋》而知周礼在鲁。

    是役也,润色则孝廉裴君飞际、伍君旭庵。董其成而草创,则太学裴鼎卿、文学邹瑞麟、廖白水共有其功。一皆刳心宵旦,蠲怀德怨。视彼任情失正,徵贿鬻笔,吹霜煦露,寒暑毫端者,若莛楹焉。倘有采四方之志,成一家言,以佐车书一统之盛者。请籍手以献,即谓清犹秉礼教之遗,可矣。

      崇祯十二年春,主修  知县邓应韬题

    协修  教谕陈世浚  训导涂时中

    纂修  太学裴汝甲  举人伍埚    裴赖案

          庠生邹观龙  廖泉

    分校  庠生伍可爰  罗炳  雷礼门

        余元宰    雷同鸣    曾升  吴镐

        裴汝宰    余士彦  伍谨  伍安之

        裴养素    廖光弼  余长祚  王日皓

        邹观夔    

    (附注:1唐使君定谷征予修郡书时草册,以佐采择,改断句为:唐使君定谷征予修郡书。时草册以佐采择,2、置洞塞以备寇者;据原版改塞为寨,即:置洞寨以备寇者;)

    张水藩读文: 

                    初修清流县志旧序

    清流县,在古代相当一个疆域百里的诸侯国。因为山清水秀而得到开发,但开辟前却还是像四川蚕丛氏一样没开化。历经宋元到明朝,守节持义的人士,文章彪炳的人物,一代代兴发崛起。考核记载县邑事情的志书,开创于嘉靖乙巳年陈公西川的手上。到明朝万历癸巳年,阮公缉吾重新进行了编辑出版。时间久远已经残缺不全,翻阅起来令人感叹。

    丁丑年,长汀府知府唐定谷先生征召我参与修撰府志。府志的草稿拿出来时,要我们补充内容和进行甄别,而县志却还是那残缺的老样子。县志本来应该比府志更详细,现在反而更差更残缺简略。这怎么能让文献焕发光彩,而让在这个地方主政的官员显得称职呢?近年来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当局整天就讨论多搜刮民财,多拉捐助。国家处在仰望屋顶发呆一筹莫展的时期,而去讨论执简写字雕辞琢句的事,好像不是急迫的事情。然而我的心中,却一直放不下这个问题。到己卯年春天,我和教谕陈又元、训导涂心孔商量好,所以就把县志修了。不自量,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捐资把它印了。这也是因为收集考证编撰这些文献,和筹饷募兵这些军国大事不一致啊。

    在以前汉朝丞相萧何进入关中,首先收集秦朝的图书簿册,从而知道天下的地理环境,户口人员分布的疏密。唐朝的卫国公李靖在筹划治理四川的时候,建了一座筹边楼,而把通西域的南道山川图形画于大楼的左边和右边。古人确实有深远的考虑啊。谁说微小的形胜,山川的平险,人口的增减,以及人文的兴盛衰落,和国运没有关联呢?所以曾经徘徊在东华山和南极山间,瞻仰裴尚书“离天尺五”的题字而缅怀前辈功业;也曾经细听桓郎的笛声,看着春雨中船只来回穿渡的景象,让我悲怆地想到边境的安宁,这让我心潮汹涌澎湃衣服都要碎了啊;曾经在月夜下倾听雁塔晓钟,偎依着豪华楼宇,但是心里愧对庾公楼里的庾亮啊;也曾经到白石桥在小河里踏着雪白的石子,抚弄流水,长思李朔的功业,而缅怀祖狄中流击楫的气概。难道我要引领这个地方的一切一起奋发图强,而使她成为边境一个复兴成事的关键所在吗?

    接着这些思绪,我考查清流远古以来的先哲。仰望古代重要的主宰者:有初创衙署的刘叙;和为百姓除去粘附盐税,又在石笼洞筑寨以防寇的黄藻;也有从县令直接提拔为知府,因为发展农业兴办教育而耕桑不坠,百姓到现在还在祭祀的余祎。则情愿保障一方平安,让百姓没有一丝苛捐杂税负担的心愿,不禁油然而生。瞻望古来清流名吏:有战死湘阴而马革裹尸的江礼;有直赴贼巢劝贼解散的赖绂;就是酷日当空也不敢忘记跪着为百姓求雨的蒋育馨,真叫人肃然起敬。观瞻清流自古以来的文化学子:有博通经史,却不去营求当官的罗永恭和行迹远离公廷的余廷材,他们以山水自娱自乐。缅怀他们的事迹叫人突然有了宁可淡泊名利刺绣弄文,也不去依门卖弄的情怀。通观清流市井的狭客烈士:有父子共同冲锋陷阵,以身和强悍敌人拼命的雷三益和伍宗尧;有连打胜战却遭伏兵而阵亡的邱铜宝,还有许多割股侍亲和收养孤儿的人。宁愿流芳百世,也不遗臭千年的情操,就毅然决然地树立了。    

    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美好德行,一代一代流传写都写不完。都是忠臣孝子的楷模,伦理纲常的典范。至于近代的裴尚书恭靖公素有清廉高雅的操守,居于清流名臣的首位。直到现在读他的《青蒲》、《谏草》,都还觉得凛凛然而有生气。这也是二百多年来地气的凝聚,而造就世世代代的的典型人物。志书所载的道如果不能够存留既往历史,法则不足以规范后来,就不可以称为“志”。当今军队的粮饷短缺,文教经费拨不出去,武装部队不振作。主掌大局的人自己觉得什么事都超过古人了,而实际是事事不如古人。这本志书基本是保留和仿照陈桂芳的体例轨迹,像犁田一样条理清楚。政教和武备自有其基本的规矩。怎么能小看地方志,认为是粉饰太平的工具,而和拯救时代的大事没有关系呢?以前晋国卿大夫韩宣子读《易》、《象》、《春秋》,就知道周礼还保存在鲁国。

    这次编撰县志的事情,负责文章润色的是孝廉裴飞际和伍旭庵。担任主要工作,并且拿出草稿的是太学生裴鼎卿和善于文学的邹瑞麟、廖白水共同完成。他们都专心致志通宵达旦地工作,并且做到摒弃私人恩怨杂念。看那种凭个人好恶歪曲事实,索取贿赂出卖文笔,任意篡改事实,随意褒贬的人,像小草一样渺小,那样的人是不可和庭柱同日而语的。如果能够接受四方的长处,成就一家之言,用以辅助国家文物制度成一统兴盛大功业的。那么请借你的手献出来,也说明清流还秉持着礼教的遗风,也就可以了。

      崇祯十二年春                    

    主修  知县邓应韬题

    协修  教谕陈世浚  训导涂时中

    纂修  太学裴汝甲  举人伍埚    裴赖案

          庠生邹观龙  廖泉

    分校  庠生伍可爰  罗炳  雷礼门

        余元宰    雷同鸣    曾升  吴镐

        裴汝宰    余士彦  伍谨  伍安之

        裴养素    廖光弼  余长祚  王日皓

        邹观夔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初修清流县志旧序

    读邓应韬的文章就会被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操所感动,他身处东南小县,却忧心祖国西北的安危。他渴望像庾亮、李朔、祖狄一样治国平天下而不得,只好为未来写县志,并自己掏腰包出版。遗憾的是他主编的县志失传了,不知道是不是他在县志里容纳太多的排外的思想,被满清时代忽略了,还是怎么了。邓应韬九泉之下一定是遗憾有加了。

    “越万历癸已,阮公缉吾重为葺之。”这告诉我们陈桂芳的《清流嘉靖志》还有一个万历版,以前很少有人提及。

       文章末尾署名和编撰人员名单混在一起,也就没有办法把名字署在右下角。

       92版的《清流道光志》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比较喜欢用逗号,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对文言文句子一般比较喜欢短些,一些地方逗号是应该改句话,一般就不加附注说明,直接用红色标点标出。

     

    5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2/26 16:08:32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清流县志目录凡例)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清流县志目录 凡例)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清流县志目录

    卷首………………………………………

        新旧序  凡例   舆图    图说

    卷一  舆地志………………………………

     分野  沿革  疆域  山川  古迹  形胜  兵制  守御  风俗  气候

    卷二  建置志…………………………

        公署  街市  庙祀  坛壝  寺观  铺舍  桥梁  水利

    卷三  赋役志…………………………

        户口  粮征  盐课  铁课  钱法  积贮

    卷四  职官志…………………………

        秩官  宦绩  生祠(碑记附)  医学  阴阳  僧道

    卷五  学校志…………………………

        儒学  祭品  祭器  试院  书院  学田  射圃

    卷六  选举志……………………………

        科甲  名贡  荐辟  仕宦  武勋  封赠(荫袭附)  职员  乡饮

    卷七人物志………………………………

    名臣  直臣  官业  忠烈  孝义  乡行  寿考  豪侠  贞节  贤媛  流寓  仙籍

    卷八  艺文志……………………………

        著述  列传  方技

    卷九食货志………………………………

        五谷  蔬果  花木  药草  鸟兽  鳞介  虫蛇  货殖

    卷十摭遗志………………………………

        恤政  祥异  寇变  义冢  坊表  坟墓

    道光九年岁在己丑腊月重修


             

        一、前志各有小引。今既分十志,其中小引可仍则仍,重出则去。不敢一概删削,没前贤之笔。

        二、前辈直书大名,依前志临文不讳之例。使人易晓,非敢僭妄。

        三、科甲五贡,新旧志所载,不敢遗漏。例贡则新旧志俱无,惟廪、增、附贡,应附各贡之后。

        四、文苑不拘科甲,其已登科甲者,已有科分。或从事仕官,则有宦迹。惟有才无命,或积学偃蹇终身,尤为可悯。故今所载,终于岁贡,文学者居多。  

        五、援例吏目、杂职,惟有地方候补、在京候选者,方得入志,其余不敢妄增。   

        六、盖棺论定,现存者不得立传,嫌于附会。若有事实,则录其著述,直书其事,不加评语。

        七、援例自州同以上者,城乡亦无几人。聊附于职员之后。

        八、节孝、贞烈已殁者居多,而守节贤媛亦有三四十年。其人现存者,又不得不少列事迹,以见入志之由。

        九、新志自康熙四十年后,加以嘉庆五年大水,载籍尽淹。故武弁、节孝、乡饮或从府志补入,或从乡间凭据增补。非敢凭空添设。 

        十、节孝之家,其家殷实,子孙昌炽者,自有孝子顺孙,另行呈请旌表。兹所补载,家世贫寒无力呈请者居多。亦以免贿嘱徇情之弊。

    十一。行述、墓表宜入家谱。惟新旧志所载,乃当时事实,悉如前志。

    张水藩读文: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清流县志目录  凡例)  

                               凡例

    一、以前的志书各部分都有写在前面的简短说明。现在既然分为十个部分志,其中写在各部分前面的简短说明,仍旧可以用的就保留,重复的内容就删除。不敢一概删去,以免埋没前人的劳动成果。

    二、对以前的人,都直接写出他们的名字,这是依照前面县志的惯例:作文时不须避讳。主要是让人家容易看懂,不是我们狂妄敢于超越本分。

    三、凡是科举中了进士、举人的和正途出身的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的人士,以往县志已经有记载的,一定会记载不敢遗漏。援例捐纳取得的例贡在以往的县志里都完全没有记载。因此廪贡、增贡、附贡就要列在其他正途出身贡生的后面。

    四、《文苑》部分所收录的诗文,不拘泥于作者是否科甲出身。因为他们登科甲时,就有科举中式之年分的记载。进入仕途当官的,就有为官的事迹记载。只有那些才情飞扬、学富五车,却命运坎坷,困顿窘迫一生的人,特别令人怜悯。所以现在收入诗文的作者身份最低到贡生,而且收录的诗文以文艺作品居多。

    五、按照惯例凡从八品、从九品的吏目和其他官场杂职办事员,只有在某个地方取得候补资格,或者在京城取得候选资格,才可以记载入县志,其余的人不敢胡乱增加载入。

    六、坚持盖棺论定原则,还活着的人不立传,以避免牵强附会的嫌疑。如果有具体事实,就收录他的著作,或者直接记述他的事迹,不加任何评论性的语言。

    七、援用惯例官职在知州副职以上的,清流城乡也没有几个,姑且就附在《职员》部分的后面。

    八、入选节孝贞烈的,已经不在人世的占大部分;入选守节的贤惠美女,也都有三、四十年的事迹。现在他们有的还在人世,就不得不稍微列举一些事例,以体现收入县志的理由。

    九、清流新县志要记载的是康熙四十年后的人事。加上因为明朝嘉庆五年清流涨大水,记载清流县情的档案资料全部被淹没。所以武弁、节孝、乡饮这几部分的内容,有的从府志里补录进来,有的从乡下民间凭证据补入。绝对不敢凭空添加。

    十、入选节孝的人家,有的家庭富足,子孙满堂,自然有他们的孝子贤孙来申请记载表彰。这里所补充记载的是家庭贫穷,没有能力申请的居多。这也可以免除行贿请托徇私情的弊端。

    十一、行述、墓表部分本来适合写到家族谱碟里。因为是以前新旧县志所记载的,是当时已形成的事实,所以这些部分全部按原来的县志照抄。     

    读后:目录没有什么可读的,就把凡例读一下。

    6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2/27 20:23:22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疆域图说)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疆域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 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疆域图说

           清流之为邑也,始于宋之元符元年。其初为清流驿,不过宁化一邮地耳。自提刑王祖道行郡至驿,爱其山水明秀。因谓长汀、宁化壤地旷远,难于政务。奏分宁化六团里、长汀二团里。移驿之名以为县,此县之所由肇也。

           元至正十六年,宁邑曹坊贼首曹柳顺,率众来寇。邑之明溪人陈有定,破之。明洪武元年,有定死节。改汀州路为汀州府,清流仍旧。成化七年,巡抚滕昭因归上、归下二里山民,恃险不供徭赋,乃奏析二里分设归化。清之疆域虽稍狭于旧,然自南而北有一百五十里,自西而东有一百三十里。则依然古侯国也。特以万山之中,地少平旷,田鲜膏腴。凡陆而樵,水而渔,人人自食其力而易足。太史公所谓家:“无千金之产,亦鲜冻馁之民。”是矣。

           县分七里,里有八图。仓盈、永得为上乡;坊郭次之;罗村又次之。北团、四保地邻长、连,三方杂处,气习各殊。梦溪重山复岭,与宁洋、永安、沙县接壤。岩居穴处之众,无异湖粤之猺獞。若承平则为良民,有警则揭竿而起。前事可鉴,屡有其征。

           我朝重熙累洽,奉车书,而沭教泽者,无间于山泽。清邑疆域虽属弹丸,然观风者,于以察淳浇;考治者,于以镜得失。则诚不可以无图也。图成而继之以说,所以尽图之蕴,务使全境河山了然在目。清邑之疆,不问而知其隘矣。亦清邑之治,不问而知(据原版补入知)其简矣。

                                                                                                                                                          乔有豫识

    张水藩读文:

                                   疆域图说


         清流作为县治是始于北宋元符元年。建县之前,清流是宁化县一个传递文书与官员途中落脚的驿站。自从提刑官王祖道巡视诸郡到长汀府,路过清流驿时,喜欢清流山清水秀。于是就提出:长汀、宁化两个县地广人稀,难于施行政务。奏请皇帝从宁化分出六个团里,从长汀分出二个团里组成县,并把清流驿改为清流县。这就是清流县之所由来和肇始。


           元朝至正十六年的时候,宁化县曹坊的土匪头曹柳顺,带领许多人来进攻清流。我们清流县明溪驿的陈有定,打破了他的进攻。到明朝洪武元年的时候,陈有定为元朝而死。同年明朝政府把汀州路改为汀州府,清流仍旧隶属汀州府。明朝成化七年的时候,巡抚官滕昭因为归上、归下二个里的老百姓,凭借山险不提供力役与赋税的缘故,就奏请朝廷从清流分出二个里,另设归化县。清流的疆域虽然稍微比原来狭小,然而从南到北还有一百五十华里,从西到东也有一百三十华里。却依然还相当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大小。只不过清流县万山之中,土地很少平坦开阔的,田地也很少肥沃的。但只要是陆地就有人砍柴,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打鱼,大家都自食其力,而且很容易满足。太史公司马迁所说的:“没有千两黄金资产的家庭,也少有饥寒交迫的百姓”清流就是这个样子。


           清流县分为七个里(乡镇),一个里有八个图(行政村)。仓盈(嵩口等)、永得(嵩溪等)为上等乡;坊郭(城关)比较差一些;罗村(赖坊等)又更差一些。北团、四保等地靠近长汀、连城,三个地方的人混杂在一起,风俗习惯很不一样。梦溪(沙芜余棚等)多崇山峻岭,和宁洋县、永安县、沙县连接。人们大都居住在岩石下洞穴里,和湖南广东的少数民族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是太平的时候就做守法的良民,一有风吹草动就揭竿而起造反了。可以考察以前发生的事,这个结论多次得到验证。


          我大清朝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遵守统一的制度,而沭浴教化恩泽的程度,并没有因为山泽的间隔而稍减。清流县地域虽然只是弹丸之地,然而观察风情民俗的人,可以在这里考察风俗的淳厚与浇薄;考核政治治乱的人,可以在这里照见治理措施的成功和失败。这就实在不能没有地图了。图画成了就要接着加以说明,用来穷尽地图的全部含蕴,务必使清流全境的河山一目了然。清流县的疆域不用问也知道很狭隘的,同样清流县衙治所不用问也是很简陋的。                                                                                                                                                                                                                       乔有豫记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疆域图说


    乔有豫县志说他“勤于民事, 乐育人才”。 为了建学校捐了几百块大洋,在书院设置供学生学习用的津贴,有田几十石。 又捐几百大洋新修县志。他“累月勤劳, 嘉惠士林。”光龙津桥在他手上就建了两次,确实辛苦了。




    7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2/28 18:57:56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县治图说)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县治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 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县治图说

          治在屏山之阳,创于宋元符间。辟长汀丞刘叙为令,始构堂廨。乾道间,令黄藻修之。绍兴间,毁于寇。端平元年,令王元瑞重建。嘉熙间,令赵樵夫又建谯楼于仪门东西。元至正四年,令王文渊重修。六年,悉为连城寇罗天麟所毁。


           明洪武三年,知县朱仲恭建。中为正厅,厅之左为过道。亭北为后堂,左右为暖阁。幕厅在堂之东,六房在堂之前。左为吏、户、礼,右为兵、刑、工。铺长房在工房之右,承发房在礼房之左。架阁(据原著改角为阁)帑库在堂左,兵戎器库在堂右。堂之东北为县丞主簿衙,今丞簿并裁。典史厅在丞衙之南,吏舍则悉在县治之右。戒石亭居甬道之中,仪门在戒石亭之前。仪门外之右为狱,仪门外之左为寅宾馆。宾馆之前为土地祠,仪门之前为谯楼,揭清流县额于其上。谯楼前之左为亭,曰“申明”,以辨争讼;右为亭,曰“旌善”,以劝风化。则清令之得以向明而治,呜弦而理者,实仲恭创始之功也。


          迨永乐十四年,尽为沙寇陈天宝所毁,惟存县丞主簿二厅。则重建正厅仪门者,宣德元年知县李庠。重建幕厅六房者,宣德六年县丞王自永也。正统十三年,又为沙寇邓茂七毁。则招抚乱余,草创堂宇六房、帑库、仪门者,成化年间,知县林寀。弘治年间,知县童冕相继落成也。设立宾馆者,万历六年,知县刘光奕。重建大门谯楼者,万历八年,知县邓邦髦陆续兴工也。及万历四十二年,谯楼火,知县卜曰(据原著改日为曰)谋重建。崇祯元年,宾馆圮,知县万夤英重建。

          迨(据原版改适为迨)入我国朝,气运更新,规摸仍旧。康熙九年,居民失火延烧大堂、二堂、东西公廨。知县李含培重建,犹属草创。后知县王鼎新并县丞衙地,凿池垒石,筑遥山堂于内署。未几,青囊家以池关邑龙脉,随废焉。予士俊,来任是邑。堂廨可饰观瞻,屋舍可蔽风雨。念民力艰辛,心窃安之,勿事华丽。独库帑仓廒,分司神宇,驿站有厂,版籍有房。更鼓之楼,宾客之馆,列在治署者。圮则修焉,俾使勿坏;废则新焉,俾使勿荒。


          夫朝廷设官以莅民也,民为重。吾之为令,唯知守吾官焉耳。为民所以守官也,奚署之华丽为哉。今系以图说者,吾欲勉以守吾官、吾尉并及吾胥,各勉以匡吾不逮。如是焉,可也。

                                                                                                                                王士俊原题

    (附注:1、架阁帑库在堂左,据原著改角为阁即:架阁帑库在堂左,2、知县卜日谋重建。据原著改日为曰即:知县卜曰谋重建。3、适入我国朝,据原版改适为迨即:迨入我国朝)

    张水藩读文:

                            县治图说


          清流县衙在屏山的南面,初创于北宋元符年间。长汀县丞刘叙被任命为清流县令,开始构建县衙堂廨。南宋乾道年间,县令黄藻进一步修缮衙署。宋绍兴年间,毁于流寇。端平元年,县令王元瑞重新修建。嘉熙年间,县令赵樵夫又建了瞭望楼,架在仪门东西两边的柱子上。元朝至正四年,县令王文渊重新整修一下。才过两年,就全部被连城土匪罗天麟毁坏了。


           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知县朱仲恭重新建了县衙。中间为正厅,厅的左边为过道。大厅后面亭子的北边为后堂,左右两边为设有烤炉取暖的小房间。幕客办公厅在大堂的东边,六房办公室在大堂的前面。左边为吏、户、礼房,右为兵、刑、工房。管迎来送往的铺长房在工房的右边,管收发的承发房在礼房的左边。放钱财和档案的架阁(据原著改角为阁)帑库在大堂的左边,士兵武器库房在大堂右边。大堂的东北角是县丞、主簿的衙门,现在县丞和主簿都一并裁撤了。典史厅在县丞衙门的南边,吏员宿舍全部在县衙大院的右边。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戒石亭居于主通道的中间,仪门在戒石亭的前面。仪门外的右边为监狱,仪门外的左边为寅宾馆。宾馆的前面为土地祠。仪门的前面为瞭望楼,标示“清流县”的牌匾安在楼上。瞭望楼前左边的亭子,叫“申明”亭,用来让打官司双方辨驳争论的地方;右边的亭子,叫“旌善”亭,以表彰善举劝进良风善俗的地方。那么清流县令之所以能得到“向明而治,呜弦而理”的环境,实在是朱仲恭创始的功劳。


           到了永乐十四年间,全部被沙县土匪陈天宝毁坏,只留存县丞、主簿二个厅。之后重建正厅仪门的,是宣德元年的知县李庠。重建了幕客厅、六房的,是宣德六年的县丞王自永。正统十三年,又被沙县土匪邓茂七毁坏了。招抚百姓于混乱之余,着手草草创建堂宇六房、钱库、仪门的,是成化年间的知县林寀。到弘治年间,知县童冕才相继建好。重建起宾馆的,是万历六年的知县刘光奕。陆续兴工重建大门瞭望楼的,是万历八年的知县邓邦髦。到万历四十二年,瞭望楼被火烧了,知县卜曰(据原著改日为曰)谋这个人又再重建。崇祯元年,宾馆倒塌,知县万夤英重新建起。


            等到(据原版改适为迨)进入我国(清)朝,气象更新,县衙的规模还是原来的样子。康熙九年,居民失火,大火蔓延烧掉大堂、二堂、东西两个公署。知县李含培重建,但还是属于粗坯。后来知县王鼎新合并县丞衙的土地,挖出水池垒起石头,筑遥山堂于衙署里。没有多久,风水先生认为水池关乎县城的风水龙脉,随后就把水池和砌石废了。我王士俊,来这个县任职。官署可以装饰华丽以显体统,但房屋还可以遮蔽风雨。感念百姓负担的艰难辛苦,心里私下也就以此为安,不从事华丽修饰。只有钱粮仓库,盐运使分司和孔庙等屋宇要重视,要做到驿站有棚舍,户口册有房子放。更鼓楼、宾客馆,列在管理范围的,坍塌就要修复,不让它作废了;荒废的就重新整理好,不让它没落了。


           朝廷设置官吏以管理百姓,就要以民为重。我的当官原则,只知道坚守县官的操守就是。坚守为官操守就是要为百姓所用,要华丽的县衙官署做什么?今天把它联结到图上来说的原因,是我想要勉励我自己信守官德。我的县尉,以及我的其他属员,各自勤勉以帮助我的不足之处。如果能这样,就可以了。


                                                                                                                            王士俊原题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县治图说)


           王士俊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你看他说:我的当官原则,只知道坚守县官的操守就是。坚守为官操守就是要为百姓所用,要华丽的县衙官署做什么?今天把它联结到图上来说的原因,是我想要勉励我自己信守官德。我的县尉,以及我的其他属员,各自勤勉以帮助我的不足之处。



    8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1 7:25:53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县治续说)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县治续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  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县治续说

    邑治之设,由来已久。其规制具绘于图,其兴废修复之人,与朝代年月,并详于三韩王竹庵之说。后之居斯官者,似可按图而稽,鸣絃而理矣。顾自康熙壬午,以迄于今,百有二十余年矣。规制有不尽如图内所载者。如寅宾馆绘于仪门之左,今则在宅门之右;申明亭绘于谯楼之右,今则在南门之西。县治之右为吏舍,今则悉变为民居。问犹有所谓旌善亭者乎?曰:“无有也”。问犹有所谓架阁库者乎?曰:“无有也”。问其何以兴?何以废?何以变易?世远年湮,故老莫得而言。考诸官籍,两遭洪水,末由稽核。大抵因时制宜,沿古制而略为变通,期与民相安焉耳。然则居斯官,而为民兴利除弊者,当必有变而通之,与时宜之者矣。                                                        

                                          乔有豫

    张水藩读文:

                                 县治续说

    清流县衙设施,由来已久。它的规划设制全部都画在图上,它兴废修复的人和发生的朝代年月,都一起详细地记载于三韩人王竹庵(士俊)的《县治图说》里。以后在这个地方当官的,似乎可以按照县治图来稽核,在公堂上轻松地弹琴而县政大治。回顾从康熙壬午年以来到现在,有一百二十多年了。规格制式也有不尽如图内所画的地方。如寅宾馆画在仪门的左边,现在则在大门的右边;申明亭画在瞭望楼的右边,现在则在南门的西边。衙署的右边是吏员宿舍,现在则全部变为老百姓的住房。要问还有叫做“旌善亭”的吗?回答:“没有了”。要问还有叫做“架阁库”的吗?回答:“没有了”。要问它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兴起?什么原因废弃?什么原因变化了?年代久远,老年人也都说不清楚。查找官方档案,清流遭受了两趟洪水,无由稽核查考。大概是因时制宜,沿用古制的时候而稍为作些变通,总体希望与民相安无事就是。既然这样,那么在这里当官,而有心为民兴利除弊的,应当也一定要有变通的做法,以适应不同时期的要求。  

                                                       乔有豫    

    读后:架阁库,中国古代档案库,始设于宋代。“架”为庋物的用器,“阁”同“搁”,有“载”意。“架阁”为贮存档案的木架,数格多层,便于分门别类存放和检寻。

    9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2 19:42:12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儒学图说)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儒学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儒学图说

    儒学在县治东北,皇华驿故址。宋元符,知县刘叙初建于县南(即今雷氏祠)。崇宁间,迁于县东太平坊(即今吴氏祠)。建炎间,宁化尉颜熙重来摄邑事,始迁于今所。

    绍兴间,毁于赣寇。十三年童谅创两斋廨舍。十八年创大成殿者,县令王元瑞也。二年捐建明伦堂者,知府张翀也。嘉熙间,建四斋者,县令林奕也。元至正六年,尽毁于连城寇。洪武三年,知县朱仲恭重建。三十一年,知县宋忠创学仓二廒。永乐二年,又毁于沙寇。十八年,宋忠升知本府事,捐金倡建,又买民房以益之。洪熙元年,知县李庠重建,为之记者,大学士曾棨也。正统三年,又为沙寇所毁。知县江稷复建,巡按御史高明义劝伍祜地基以广之,时维景泰三年也。佥事周谟,亦建学门一座。成化间,知县林寀则范铜,铸爵一百三十八器,同知黄冕则作仪门石鼓。漳南道佥事周期雍则准本学呈,檄县余祎重建。二十五年,翟廷策复建,移殿宇木料于万寿寺,以为祝圣所。四十三年,因科第寥寥,仍复昔时丈尺、高低、广狭旧制。崇祯十年,邓应韬修。以后王笃亲、李含培、王鼎新各仍旧修复,然皆屡修屡坏,未能巩固。

    及康熙三十八年,王士俊大加创造,移而稍偏于左。雍正、乾隆年间,虽稍有修葺,不过补罅漏饰丹漆而已。迨乾隆五十年外,始迁泮池于棂星门内。五十八年,罗德霖详请大修,未兴工而旋卒。署县王鸿运准诸生呈请,修理。以余银置买高善亭背田,租谷四十八石,递为小修之费。嘉庆九年,杨中迪重修。青囊家皆谓:王士俊移建之处,坐落煞度不利科名,且妨仕宦。至嘉庆二十四年,始行呈县叶缙光详府,立案。移仍旧址重新架造,用费浩繁,阅七年仍未能告竣。

    有豫承乏斯土,下车之始,即以累年未竟之事为己任。兹幸落成,不敢谓倡始者之无成功,实继事者之易为力也。其规制则大成殿居中,而翼以两庑,殿卫以墙。左墙之下,前明之石堪存焉。前为戟门,门左祀名宦,右祀乡贤。阶下为泮池,池之南为棂星门。门之左为义路,右为礼门。殿之后,旧为明伦堂,今改为崇圣宫。宫左为忠孝祠,右为省牲所。两斋公署仍旧,左斋之前土地祠。祠之前,为左斋出入之路。路之东墙内,有魁阁焉。阁之前为明伦堂,原属文昌祠宇。今移文昌于寺前坊崇圣旧庙,故得建堂于斯。以饮宾、读法与都人士揖让相接焉。

    然而学宫新矣,此邦之人,其学术、勋名,亦有与学宫而俱新者乎?

                                                                                       乔有豫识

    张水藩读文:

     儒学图说

    清流儒学在县衙的东北角,在清流驿站的故址上。北宋元符(1098-1101)年间,知县刘叙最初建的儒学是在县衙的南边(即今雷氏祠)。崇宁(1102-1107)年间,迁到县衙东边的太平坊(即今吴氏祠)。南宋建炎(1127-1131)年间,宁化县尉颜熙重来清流县代理县令职务,才迁到现在这个地方。

    南宋绍兴(1131-1163)年间,儒学毁于江西来的土匪。绍兴十三年童谅开始做了两座学舍官署。绍兴十八年,创建大成殿的是县令王元瑞。端平(1235)二年,捐资建儒学明伦堂的是汀州知府张翀。嘉熙年间,建儒学四斋的是县令林奕。元朝至正(1347)六年,儒学全部毁于连城来的土匪。明朝洪武(1371)三年,知县朱仲恭重建儒学。洪武三十一年,知县宋忠创建学仓二座。永乐(1405)二年,又毁于沙县来的土匪。永乐十八年,宋忠升任汀州府知事。他带头捐款倡议在原址再建儒学,又买附近民房以扩大儒学范围。洪熙(1425)元年,知县李庠重建。当时为儒学做记的是江西永丰永乐二年状元大学士曾棨。正统(1439)三年,又为沙县来的土匪毁了。知县江稷又再建,巡按御史高明仗义劝伍祜捐出地基以扩大儒学,这些都是发生在景泰(1453)三年的事。佥事官周谟,建了儒学大门一座。成化(1465-1488)年间,知县林寀则制作铜模,铸铜爵杯一百三十八件。汀州同知黄冕则捐款制作仪门的石鼓。漳南道佥事周期雍则批准清流儒学呈文,移文晓谕知县余祎重建儒学。万历(1598)二十五年,翟廷策又再建儒学。把原来建儒学殿宇的木料移到塔寺山上,用它来建祝圣的万寿寺。万历四十三年,因为清流考中科第的举子寥寥无几,就灰复回原来儒学的尺寸、高低、广狭等老规格。崇祯十年,邓应韬重修了儒学。以后王笃亲、李含培、王鼎新等人各自都照旧做了修复,然而都是屡修屡坏,不能巩固。

      到康熙(1700)三十八年,王士俊对儒学大加创造,稍稍向左边移了一点。雍正、乾隆年间,虽然稍有修葺,不过是修补缺漏涂饰红漆而已。等到乾隆(1786)五十年后,才把大成门前半月形的泮池迁到棂星门内。乾隆五十八年,罗德霖提出大修儒学的详细计划,可惜还没有动工就逝世了。暂代县令的王鸿运批准儒学生们请求修理儒学的呈文。并用剩余的银两置买高善亭背的田,这些田的租谷有四十八石,作为逐年小修的费用。嘉庆(1805)九年,杨中迪重修。风水先生都认为:王士俊移建的地方,坐落煞度不利科名,而且妨仕宦。但直到嘉庆(1820)二十四年,才把这个看法呈文请县令叶缙光详细报汀州府立案。最后仍旧移回旧址重新架造,费用非常巨大且繁杂,经过七年努力还不能完工。

       我乔有豫暂时充数这个地方长官,到这地方一下车,就把完成这里多年没有办好的事作为自己的责任。现在很高兴儒学得以落成,不敢说倡始的人没有功劳,实在是后面办事的人比较容易成功。儒学的规格制式则大成殿居中,左右两翼为走廊,大成殿外还有围墙护卫。左边围墙下面,明朝的石堪还在那边。前面是立戟为门,门的左边是祭祀有名官员的地方,右边是祭祀本地乡贤的地方。台阶下面为半月形的泮池,池的南边是棂星门。门的左边是义路,右边是礼门。大成殿的后面,以前是明伦堂,现在改为崇圣宫。宫的左边是表彰忠孝的祠堂,右边为审察祭祀所用牲畜的场所。两座书房公署还是原来的样子,左边书房前是土地祠。祠的前面,是左书房出入的路。路到东墙内有魁星阁。阁前是明伦堂,原来是属文昌祠的房子。现在把文昌祠移到寺前坊原来崇圣庙的地方,所以才能够把明伦堂建在这里。明伦堂是用来举行乡饮酒礼和宣读法令,以及接待在京师的人士的。

       然而学宫是更新了,这个地方的人学术功名,也能和学宫一样更新吗。

                                                                                                              乔有豫记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儒学图说

       乔有豫道光(1828)七年二月任清流知县,到任的时候儒学翻建还没有完工,是在他手上完成的。古代没有专门的财政预算,地方官想办一点事业,一般都要自己掏腰包带头捐献。一般这些官员家庭都比较殷实,通过捐钱做公益,一方面为子孙积点德,也为自己留个名,因此还是有不少人乐此不疲。

    清流的儒学开始在城南,大概是农贸市场下面原来人事局办公的地方。后来改到太平坊,大概是原来一中操场的里面。最后建在原来实验小学的原址,现在政府宿舍的东北角。

    10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3 16:31:24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城池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微信号:文史随笔读

    前往看一看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取消

    发送到看一看

    发送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城池图说)

    写下你的想法...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留言

    相关阅读

    更多文章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正在加载

    以上推荐为优质及原创文章

    11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3 17:15:56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城池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城池图说

        城池之设,所以保障人民,防御盗寇也。清流县辟于宋,而城未必筑于宋。考其时,只有子城周二百丈。门有四:东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辰”。绍兴间,寇发。无险可恃,邑人大恐。郑思诚纠集流散,以兴版筑。岁久湮圮,但存故址。

    元末,红巾之乱,邑人陈有定因南山之险,垒石为城。城仅弹凡,而山尚占其半。形肖荷包,东西两桥如左右带。又堪舆家言为“渔翁撒网”。南顾楼像人形,而形圆似网罟,登高视之,无有异也。

    至明季,沿河城道皆为民居,惟南门城楼犹存。天顺间,知县吴中清开故址,民便之。未几,中以忧去,民复侵焉。正德四年春,流寇攻破宁化。知县林湜多方设备,计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城四百二十余丈,运石增高六尺。仍于每丈筑垛子三座,共计三千余垛,粉饰完固。意当日彻桑捋荼,岂有余力。乃曾几何年,广寇窃发,攻掠各县。城垛半塌,器械罔存。署县通判戴旦,据邑民条陈,疏通马道,瓮砌垛眼,以便守御。又增设窝铺一十二所,敌楼一所,额曰“南顾”,  民赖保障。隆庆六年,知县桑大协以“南顾”改为(据原版补:改为两字)“来薰”。万历二十九年,知县蒋育馨虑城卑可逾,复运石增之。至三十九年,来薰火,知县方兆麟重建,更名“南台”。未几复火,署县同知黄色中、知县邓应韬重建、匾为“南薰楼”,额书“卷阿解阜”。崇祯五年,邑人光禄丞荚华先,因沿城马道崩坏,捐金修砌。十年,邑人龙川令伍仪捐资,铁裹五门。

    岁乙酉,广寇环攻六昼夜。邑人两浙学道李于坚、兵部职方司主事李言、贡生邹观龙、邹观夔集邑之殷实而精武艺者,仿昔日林湜守御之方。出厚资招募数百人,日夜登城巡视。又统民间游兵协心救援。而流寇辟易,生民安堵。我朝神武昭布,增兵驻防。规制虽间有添设,而形胜仍昔,未之或改,不可谓非前人之力。

    予士俊,承乏斯邑。见夫因山为城,群蜂若砺;因河为池,一水如带,此固可恃以守也。至若绿嶂千重,青山万转。讵不谓归飞之鸟,群翼竞来;企木之猿,众臂相接,可恃以无虞。然而嵬嵬层雉,汤汤天堑,委而去之者,不可胜纪。是何故欤?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子云:“礼义以为千橹。”

    吾愿清民恃德不恃险,斯守土之幸也夫,斯守土之幸也夫!

                                                                     王士俊原题

    张水藩读文:

                            城池图说

      建立城池,是用来保障百姓安全,防御敌寇和强盗的。清流县开辟于北宋,但城池不一定筑于北宋。考察那个时候,只有个小城,城周围二百丈长。有四个门:东边的门叫“迎恩”,西边的门叫“登瀛”,南边的门叫“平陂”,北边的门叫“拱辰”。绍兴(1131-1163)年间,土匪发作。清流没有天险可依靠,县里人惊慌失措。知县郑思诚招集逃亡到城关的闲散人员,让他们动工用土版筑城墙。岁月久远小城已经坍塌湮没,但是原来地址还存在。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清流人陈有定凭借南山的险要,垒石为城。清流城仅有弹丸之大,而山还占半个城。有人说清流城形状像荷包形,东西两座桥像左右两条带子。还有风水先生说清流城是“渔翁撒网”形。南山顶上的南顾楼像人形,而城形半圆像手撒网,登高处看去,还没有不像的地方。

    到明朝,沿河边的环城路都成了百姓的居所,只有南门城楼还存在。明朝天顺(1457-1465)年间,知县吴中把环城路故址清理开,百姓往来方便了。没有多久,吴中因为丁忧去职,百姓又侵占了环城路。明朝正德(1510)四年春天,流寇攻破宁化县城。知县林湜从多方面设法准备,清流城沿河城墙有四百四十丈,靠山寨城墙有四百二十多丈,知县林湜组织百姓运来石头把全部城墙提高六尺。还在城墙上每一丈长筑三座城垛,共计三千余垛,并加以粉刷完固。想象当日早做准备的辛苦劳碌,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才没有几年,广东土匪暗中发动,攻打掠夺各县。许多县城垛倒塌大半,器械也有没有了。汀州通判代理知县的戴旦,根据清流县百姓送来的分条陈述呈文。进行疏通马路和修筑附城,砌好城垛眼,以便守御。又增设一十二所临时的营寨和瞭望楼一座,瞭望楼牌匾上写“南顾”,百姓因此获得保障。隆庆(1573)六年,知县桑大协把“南顾”改为“来薰”。万历(1602)二十九年,知县蒋育馨考虑城墙矮小容易翻越,又运来石头增高城墙。到万历三十九年,来薰楼被火烧了,知县方兆麟重新建起,改名为:“南台”。没有多久又被火烧了,代理知县汀州同知黄色中、知县邓应韬重建,匾上写“南薰楼”,门上写“卷阿解阜”(意思是:要求贤用吉士,做官的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崇祯五(1633)年,清流当过光禄丞的荚华先,因沿城马路崩坏,捐金修砌。崇祯十年,清流当过龙川县令的伍仪捐资,裹了五个城门的铁皮。

    明末清初乙酉(1645)年,广东土匪从四面八方进攻清流城六个昼夜。清流人原两浙学政李于坚、兵部职方司主事李言、贡生邹观龙、邹观夔集中清流县家道殷实而且精通武艺的人,仿照以前知县林湜守御的方法。出高价招募几百人,日夜登上城墙巡视。又统率民间义勇兵齐心协力支持救援。结果这些流寇退避了,老百姓终于又能安居了。我大清朝军威神武并明白地宣示,同时增派兵力加强驻防。规章制度虽然陆续有增加添设,但形胜仍然还是以前的样子,没有做过什么变动,不能不说是前人的贡献。

    我王士俊,暂任清流这个地方的知县。见到清流沿着后山来势建城,周围的群山像砺石高耸;顺着清流河做成壕沟水池,一水如带,这确实可以凭借它守城。至于像绿树如嶂而千重,青山如走而万转。怎么不说像:回窝的鸟儿成群飞来,翅膀接着翅膀;想去爬树的猿猴,手臂连着手臂。这确实可以凭借它而无忧无虑。然而高耸层迭的城墙,还有水势浩浩滔天的天然壕沟,历史上抛弃这样的城而去的,算也算不清楚有多少。是什么缘故呢?诗经有一句“雄壮勇敢的武夫,是公侯们用以捍卫疆土的人。”孔夫子说:“行礼义可以抵千万张盾牌。”

    我希望清流的百姓更多依赖道德而不是依赖山城的险要,这才是守这片土地之人的最大幸运,这才是守这片土地之人的最大幸运啊!                                                                             

                                         王士俊原题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城池图说

       清流城关地形在冷兵器时代,应该说是很理想的易守难攻的,但是王士俊却告诫清流人“吾愿清民恃德不恃险,斯守土之幸也夫,斯守土之幸也夫!” 应该说是比较有眼光的。




    12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4 18:29:44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城池图说题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城池图说题后)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城池图说题后

        旧志称:城池之设,所以保障人民,防御盗寇。其说,似也。然而防于盗寇窃发之时,何如防于人民恬熙之日。

        清邑城大如斗。沿河四百四十丈,山城四百二十丈,计共三千余垛。考诸在昔,工役屡动。大抵皆因寇而始筑,因寇而始修。自郑思诚以下一十二人,其保障之功,至今未泯也。自嘉庆五年,洪水为灾,城墙倾塌,敌楼、窝铺尽归漂没。三十年来城厢无内外之界,晨昏弛启闭之司。熙攘来往,民诚便矣。然目前之所甚便,窃恐异日有大不便者也。《易·象》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又云:“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所赖有力者,未雨绸缪,庶勇夫重闭,有备可以无患也夫。

                                         七十三老人伍嘉猷笔

    张水藩读文:

                            城池图说题后

        旧的县志说设立城池,是用来保障人民安全和防御土匪敌寇的。这种说法,好像也对。然而预防于盗寇暗中发动的时候,怎么比得上预防于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

        清流城的大小就像一个斗。沿河城墙长四百四十丈,靠山的城墙长四百二十丈,计共有三千余个城垛。考查过去,经常动用工役。大都是因为盗寇才开始筑城,也因为盗寇而才开始修建。从郑思诚以来有一十二个人从事过修建城墙,他们保障地方的功劳,到现在也没有泯灭。自从嘉庆五(1801)年,洪水为灾,城墙倾塌,瞭望楼、营寨全部被漂走淹没。三十年来城关已经没有分隔城内外的城墙,早晚开门关门的公干已经几乎没有了。人们喧闹拥挤来来往往,百姓确实是方便了。目前这样的方便,我私下里怕它日有大不便的时候。《易·象》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国王公侯设置险要的防御工事,用来保卫他的国家)又说:“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君子在灾祸未发生时想着灾祸,并提前做好预防准备)所能够依赖的是有能力的人,未雨绸缪先做准备,但愿勇士重重关闭防护严密,做到有备才可以无患啊。                                                             

                                       七十三老人伍嘉猷笔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城池图说题后

    伍嘉猷清朝嘉庆己巳(1810)年恩贡,看到广西平乐县志的作者也叫伍嘉猷,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

    13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5 19:37:28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樊庙图说)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樊庙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樊庙图说

       渔沧庙,祀樊神也,宜载在祠庙之列。而今另系以图说者,从邑中绅士之请也。绅士曰:“吾清之有渔沧,犹杭城之有西湖也。西湖之有岳坟,犹渔沧之有樊庙也。樊神因赣寇曾常侍作乱,奉命征讨,战死罗城。乡人义其节,立祠祀之。与武穆勤王而死秦桧,杭人义之葬于西湖,将无同。以故,樊庙规模悉仿岳庙,且戟门大书‘尽忠报国’四字,而塑曾常侍跪于侧。则与岳庙之戟门书字,而铸秦桧跪于侧,一也。尝考杭城志,西湖之岳坟亦绘图立说。则樊庙之另系以图说,似宜也。”

    予听之唯唯,既而思之。杭人图岳庙者,以西湖得名。清邑卷山勺水,其能与“山外青山楼外楼”,“苏堤六桥”、“天目飞来”争胜耶?迨考神之祀典,历宋至今,凡几百戴。世事陵谷变迁,庙貌如故。英灵凛凛,犹有生气,如巨寇陆榘望境即溃。邻烽火,保障无虞,以及水旱疾病,祷则必应。得以趋吉避凶,反祸成福者,皆神之赐。邦人德之,奉若父母焉。且庙之右,大溪萦绕,建亭于上。匾曰“观澜”,上瞰龙津,下临渔沧。东山鹅髻耸其前,南山雁塔倚其后。雉堞之外不数武,有亭二:一曰渔沧,乱石峻岩,潭静若镜,神显灵异于此,因以得名。一赋诗,树木森蔚,清风徐来,高人韵士,唱和镌石,凡宾兴饯送,咸在是焉。虽勺水卷山,非“苏堤六桥”、“天目飞来”比。然语不云乎:“国有贤则地灵,渊有珠则水清”。清邑籍神之贤,以与西湖同其胜,并与武穆共其徽,则另系以图说允宜也。

    若夫神之名讳、家世,死忠建祀之由。与夫赫声濯灵,以福我百姓者,仍当汇于庙祀之列。而观澜、渔沧、赋诗三亭,千林竞秀,万壑争奇,不忍淹没而不传者,犹当载于山川之类云。                                                                            

    王士俊原题

    张水藩读文:

     樊庙图说

       渔沧庙,是祭祀樊公神灵的。本来应该记载在祠庙这系列的,而今天另外用图加以说明的原因,是听从地方上绅士的请求。绅士说:“我们清流有渔沧这地方,就像杭州城有西湖一样。西湖有岳飞坟墓,就像渔沧有樊公庙。樊公因为江西土匪曾常侍造反作乱,奉命出征讨伐,战死在罗城这个地方。家乡人崇尚樊公的英勇牺牲,建立祠庙祭祀他。这和岳武穆尽力于王事,却死在秦桧的手上,杭州人崇尚岳父的尽忠,而把他葬在西湖,恐怕是相同的吧。因为这个原因樊公庙规模全部仿照岳庙,而且立戟柱的大门还大大地书着“尽忠报国”四个字,而且雕塑曾常侍跪在旁边。是和岳庙的戟门写字,铸秦桧跪在旁边一样啊。曾经考查杭州城的志书,西湖的岳坟也是绘图并加说明的。这样樊公庙另外用图结合并加以说明,好像也是适宜的了。”

    我听了嗯嗯而已,过后细细地思量了一番。杭州人画岳王庙的原因,是因为西湖而得名。清流县就一幅画的山一勺子的水,它能够和“山外青山楼外楼”,“苏堤六桥”、“天目飞来”争胜啊?等到考查樊公神庙的祭祀典籍,历经宋朝到现在,已有几百年历史。世间的事情起伏变化迁移,就樊公庙的样子还是原来的样子。神像英气凛凛,栩栩如生,像大土匪陆榘看到清流城境就溃败而去。接近战火,而能保障清流平安。以及水灾旱灾疾病,有去祷告就必定有回应。事情得以趋向吉利避免凶险,把祸害变成成福气的,都是樊公神所赐予的啊。百姓感戴他,信奉樊公像父母亲一样。而且庙的右边,大河萦回环绕。建了一座亭子在河岸上,匾上写着“观澜”,在亭子上面可以鸟瞰龙津河,亭子的下面就是渔沧塘。东边的鹅髻山耸立在庙的前面,南山雁塔紧靠在庙的后背。离城墙的外侧不过几步,有二座亭子:一座亭子叫“渔沧”,周围是乱石峻岩,下面渔沧潭平静得像镜子,樊公曾经在这个地方显示灵异,所以得到这个名。一座亭子叫“赋诗”,周围树林茂盛,清风缓缓吹来,高雅而有情趣的人士,在这吟诗唱和或者把玩镌石。凡是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以及好友远行设酒宴送别,都是在这个地方举行。清流虽然是一勺子水和一幅画山的地方,不是“苏堤六桥”、“天目飞来”可比。然而话不是有这么说吗:“城邑有贤人则表示地有灵气,深渊里有珠则显示水清澈”。清流县借助樊神的贤明,足以和西湖一起成为名胜,并且可以和岳武穆共享“尽忠报国”的标志。这样另外结合图片并加以说明是应该允许的了。

    至于樊神的名字、家世,死忠建庙祭祀的缘由,和他显盛的声名和受尊敬如神灵,以及造福于百姓的内容,还是应当汇集到庙祀这一系列里。而观澜、渔沧、赋诗三个亭子,千层林木竞相展秀姿,万重高山争奇斗艳,不忍心淹没它们,不让它们传扬,还是应该记载在山川这一类别里。                                                                              

                                                 王士俊原题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樊庙图说

    清流城关原来有好几个属于民间信仰的庙宇,比如本文介绍的樊公庙,还有孔庙、关帝庙、文昌祠、天后宫、城隍庙、龙王庙、真武庙、东岳庙、玄坛庙、元帅庙、五德庙、三圣庙、白马庙、普安庙、惠烈祠、九龙王庙、惠利祠、社稷坛、山川风云雷雨坛、邑厉坛,以及在铜罗山下的武侯庙。这些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庙宇,一个也没有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清流的一个遗憾。

    14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6 15:59:14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丰山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文史随笔读 [IMG=] 微信号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丰山图说(录旧志)

    丰山在罗村里,山峭奇绝。有云气覆之,秋霁方露全体。

    宋淳熙间,有刘道士与其徒五六人,裹十日粮。诛荆扪萝而上,行半日,渐有荒径,若人所经行之处。六日乃至其巅,坦夷如砥,可坐数千人。上有田园,又有棋局、丹灶,础石散乱于地。岩上累石尺许,风吹不坠。后欧阳真人修炼于此。

    凡登谒者,必于夏末秋初。若秋深,则雾障冷侵骨。始行三十里,乱峰如削,绝涧奔雷,古木悬岩,怪松偃壑。半路为七里林,小桥横石,花吐鸟鸣。过桥一小庵,名半岭庵。修竹为垣,纤尘不染。渐入岭,若天梯,岩侧苔藓铺茵。石磴流出为茶,泉色如金,香味与茶无别。

    又数里,方至顺真道院。中为正殿,殿外一峰高插,名“马山”。五更登望,则金碧交辉,海涛浴日,微茫遥接海际。顷之,晨明四顾,则延、汀境界在指点间,真仙境也。院之左侧,有香炉峰,拜谒者登此焚香。少间云起,则对面不见。山坳有下棋峰,疑为神仙窟宅云。

    张水藩读文:

                                 丰山图说(录旧志)

    大丰山处于罗村这个里内,山势陡峭而奇绝。长期有云气覆盖住,秋天天气晴朗才露出大山整体面貌。

    南宋淳熙(1174-1190)年间,刘道士与他的徒弟五六个人,带了十天的粮草。劈开荆棘,攀援着萝藤往上攀爬,走了大半天,渐渐有了荒废的小路,像是有人走过的地方。经过六天才到山的顶上,山上平坦得像底石一样,可以坐得下几千人。山上有田园,还有石头的棋局和炼丹的炉灶,砌基础的石头散乱地洒落一地。一块岩石上再累着一块石头有一尺多高,大风猛吹却不会坠落。后来欧阳真人就在这里修炼。

    凡是登山拜谒的人,一定要在夏末秋初。如果在深秋,则像屏障一样的浓雾寒冷侵骨。开始行走的三十里路,杂乱的山峰陡峭得像用刀削的一样,绝壁中山涧水像雷一样奔鸣,古老的木头悬在岩石上,奇形怪状的松树歪倒到深谷边。路程一半的地方叫七里林,这里有小桥横石,花开吐艳百鸟争鸣。过桥有一座小庵,叫做半岭庵。修长的毛竹围成墙,一点点灰尘都不沾染。渐渐进入山岭,陡峭像上天的梯子,岭边岩石边苔藓铺展如绿茵。石头台阶边流出的是茶泉,泉水颜色像金子一样,香味和茶没有差别。

    再走几里路,才到顺真道院。道院中间是正殿,殿的外面有一座山峰高插在前面,名叫“马山”。五更天登高望日出,则东方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云雾像海洋的浪涛一样洗浴着红日,迷漫而模糊连接遥远的海际。一会儿工夫,太阳跳出,清晨周围明朗了,环视四周,那么延平、汀州的境界都在指点之间,真的是神仙的境界啊。道院的左侧,有一座香炉峰。拜谒的人会登上峰顶烧香。顷刻间云雾升起,则对面不见踪影。山坳里有下棋峰,让人怀疑是神仙住宅呢。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丰山图说)

    刘道士发现大丰山以后,宋宝佑年间(1259年)张道清道士就在山上搭了个顺真道院,开始修练了。后来有个欧阳大一的放牛娃居然修仙得道了,这下大丰山就热闹得不可收拾了。方圆几百里的老百姓都要去朝拜他,特别是阴历7月13日欧阳仙公生日前后,每天都有几千人扛着小旙旗,翻山越岭去朝神。就是天寒地冻的大年三十也会有一。二千人露天守夜迎新年,等烧头柱香。人们为什么要扛着小旙旗上山呢?原来这种小旙旗有三。五条,尺把长的坠苏带子,带子的末端缝着铜钱,如果带子会自动编织起来,就说明你今年运气好,否则运气不好。运气不好,那就得求欧阳仙公保佑你一年平安了。也确实奇怪,的确有不少人的幡旗带子会编织得叫你一下子解不开。好奇心强的人特地留心想看个究竟,但总在不经意的一眨眼间完成编织,叫你什么也看不到。大丰山上和欧阳仙公相关联的传说有很多,有的确很奇特,比如说路边有一小条牛绳道,据说是当年欧阳仙公放牛时,牛绳放在地上拖出来的,到现在还不长草。类似的事物还很多,等你自己来看来听了。

    15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9 8:17:35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玉华洞图说)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玉华洞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微信号 :文史随笔读 [IMG=]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玉华洞图说(录旧志)

    玉华洞在永得里,玉华铺之半岭,当孔道旁。洞前石稍平坦处,有王公书院。

    由书院而入石隙,即非人间。仄过一门,深可丈许,宛为城瓮。渐入光怪,堂宇轩敞,上有悬柱如虹。饮泉右侧小窦,刚坐一人。左上数级,八窗玲珑。丹灶、莲台、龛床、狮象之类难以枚举。最奇者,丰面观音衣色毕现。洞后一门,下临深涧,古木参天,时闻猿啸。

    上洞,即上燕洞,荆棘环绕,几无寻路处。初,一门尖而狭,俯身入,蝙蝠拍人。过石井,朦胧如雾未霁。循石而上,岩高可十余丈。腰半一孔,微逗日影,赏玩摸索,恍惚梦初醒时。左转数武,山僧云有二门,人迹罕到。以石移之,半晌应声如松涛沸。幽暗莫辨深浅,火照乃见。沿岭而下,险阻畏人。二门半掩半开。笋乳森拔,火焰摇荡,不可方物,游者却步。

    下洞,即灵龟洞,僻在万峰中。沿涧而入,两岩壁立,若门前有巨石如龟伏。庵构于石仓中,庵后石屋,即大洞左臂。横亘十亩,地高倍之。历级而登,仅容足,曲数折至顶。方圆宽三丈许,四望旷宕。

    二洞翔翥如雁排空,上有三官庙,凡名公留题俱在大洞云。

    张水藩读文:

                            玉华洞图说(录旧志)

    玉华洞在永得里(嵩溪镇),玉华驿站的半岭上。正对大路旁边,玉华洞前面石头稍微平坦的地方是王公书院。

    从书院进入石洞的峰隙,马上就不是人间景象。倾斜摇晃着经过一个门,深可能有一丈左右,就像是个小城洞。越进入越显得光怪陆离,像厅堂一样高大而宽敞,上面有倒悬的石柱就像长虹。饮泉的右边有个小洞,刚好可以坐下一个人。饮泉左边走上几个台阶,四面八方的窗户玲珑剔透。炼丹的炉灶、打坐的莲台、供神仙的龛床、还有石狮石象之类的东西,一时难以全部列举。最奇怪的是丰面观音,衣服的颜色全部都呈现出来。玉华洞后面有一个门,向下面临深涧,涧里古木参天,时时可以听到猴子呼啸。

    上洞,就是上燕洞,荆棘环绕,几乎找不到有路的地方。起初,一个门尖而且狭窄,俯下身子慢慢进入,蝙蝠飞过来拍打游人。过了石井,朦朦胧胧好像雾还没有消散。循着石阶而上,岩石有十余丈高。半腰有一个小孔,微微引入一丝日影。观赏游玩到处摸索,恍恍惚惚的好像好梦初醒时的样子。往左边转过几步,僧人说有两个门,人迹罕到。挪动一块石头试试,半天回应的声音像松涛沸腾。阴森幽暗没有办法分辨深浅,用火把照着才能看见。沿着石岭而下,险阻的情状令人害怕。两个门半掩半开。石笋石钟乳森然拔立,有的像火焰摇荡飘忽,没有办法说出它的样子,游人到此就止步了。

    下洞,就是灵龟洞,偏处在万峰之中。沿着山涧而入,两边岩石像墙壁一样耸立,好像门前有巨石像乌龟伏在那。庵建造在石仓中,庵后有石屋,就是大洞的左臂。绵延横陈有十亩地的大,它的高度有横的一倍。沿着一步步台阶往上登,一个台阶仅仅能容下一只脚,弯弯曲曲转折了几回才到顶。整个范围大概有三丈左右宽阔,往四面张望显周围得辽阔而宽广。

    两个洞里倒挂的石钟乳像大雁排在空中飞翔,上面有三官庙,凡是名人题留的诗词等都在大洞里。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玉华洞图说

    卷首就读完了,这些只是插图的说明,正文还有专门介绍。

    有网友问我怎么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就我的经验来说:就是多读,而且趁早多读。我小学四年级找我同学李信借了《封神演义》开始,就迷上了看课外书。六年级的时候,我借了《东周列国志》上下集。这是一部浅显文言小说,我花一个礼似懂非懂地把它看完,但没有一点印象。于是我又从头看了一遍,只花了两天时间就看完,第二次看已基本能看懂。有了这个基础,我上中学学习古文,基本没有困难,每篇古文一两个生字词查一下字典,就能串讲出来。

    16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10 17:22:16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舆地志)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文史随笔读 [IMG=] 微信号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舆地志  

    老子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惟王德配天地,故能与天地参。”地载万物,为众为舆。泰皇氏分为九区,黄帝因之。《虞书》十有二州,《禹贡》分为九州,商、周间有异同。或以东西南北为正,或以江淮河汉为界。自秦置郡县,而山川、疆域、风俗、气候各异宜。

    我朝遐方绝域,悉主悉臣,舆地之广,为亘古所未有。清虽一隅,昔滕截长补短,五十里犹为善国。况清邑短者数十里;长者且不啻百里乎?是在,因其俗不易其宜而已,志舆地。

    张水藩读文:

    清流县志卷之一 

      知县事东鲁乔有豫编辑

    舆地志  

    老子说:“寰宇间有四样东西最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只有王德可以匹配天地,所以能和天地并列。”大地为坤承载万物,坤同时也表示众人,表示为车舆,泰皇氏把中国分为九个区,黄帝沿袭这个分法。《尚书》里的《虞书》有十二个州的说法,同样是《尚书》里的《禹贡》又把中国分为九个州。商朝、周朝偶尔有不一致,有的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为正来划分,有的以长江淮河黄河汉水来划分界线。自从秦朝设置郡县以来,各郡县山川、疆域、风俗、气候所宜各不相同。

    我(清)朝就是最边远偏僻的地区,也全部是主上的土地,全部是主上的臣民。疆域的广阔,是自古以来所没有的。清流虽然只是一个角落,以前滕国截长补短,也才五十里,还算是一个不错诸侯国。何况清流县窄的地方也有几十里的距离,距离寬的地方还不止百里呢?在这里当官,我将沿袭他们的风俗,不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东西就是。这是记载在《舆地》里的话。

    读后:古代当官的一般只要求守成,所以乔有豫在这里当官,也只是希望将沿袭当地既有的风俗,不想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东西就是。

    17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13 19:57:26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分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舆分野)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文史随笔读 [IMG=] 微信号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分野


    郑夹漈称:唐僧一行以云汉之始终,分配十二国之次。谓江河精气,上为云汉,地有两河,云汉亦分两派。认山河脉络于两戒,识云汉升沉于四维。参以古汉郡国,区处分野,如指诸掌。盖黄河以北为北戒,自三危积石至朝鲜者,北纪也。自大江以南为南戒,由岷山皤冢达瓯闽者,南纪也。雍州秦属,据山河两戒上流,其在天则东井为云汉所始,故鹑首应秦蜀之分。扬州、吴越居山河下流,其在天则星纪当云汉末派,故星纪为吴越之分。夫分野者,指列星所属之分而言,初不谓地也。地有不齐,而分野之在天一定不易,彼此虽不相配,其象则实相属,非以扬在南,而天文分星亦在南也。先正谓:“有分星无分野,占国者不可尽泥。”诚有见也。(王士俊原题)


    叶文康公曰:“分野之说,始于《周礼》,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故星见大辰,梓慎知宋之将火,此以星土观妖祥也。岁纪元枵,裨灶知楚子之将亡,此以岁星观妖祥也。梓慎望氛,而知宋、郑之多丧,则以云而辨吉凶。师旷歌风,而知楚师之无功,则以风而命乖别。据《左传》则:周为鹑火,晋为实沈,楚为鹑尾,秦为鹑首,宋为大辰。伶州鸠、史墨、裨灶、梓慎之言,分野凿凿可据。


    然而吴越南而星纪北,齐东而元枵北,卫东而败訾北,鲁东而降娄西,周宅中土,而柳星乃位于南,以柳为周,可乎?秦在西北,而井鬼乃在西南,以井鬼为秦,可乎?嘴参在西,魏在东北,以嘴参为魏,可乎?角亢东宿,郑在荥阳而属于井(疑为角)亢,可乎?昴毕西宿,赵居河朔而属于昴毕,可乎?且无水之灾,何关于元枵星纪?而梓慎以为宋郑之饥,日食之变,何异于豕常降娄,而士文伯以为鲁卫之恶。星纪同为吴分,则吴亦得岁,何以越得岁而吴凶?参虚果为晋分,则实沈为星,何以高辛子为晋侯祟?则星土分野似又不可以州国拘也。


    闽属扬州之域,分野为斗牛女之墟,则十府、二州、七十二县果皆有分星乎?周之初,一千七百国,十二辰二十八宿,又将何以分乎?且今百里之内,丰凶异畛,灾祥异氛,清于闽为百之一。闽于扬又百之一,安得星纪而一一分之乎?子产云:“天道远,人道迩。”裨灶焉知天道,郑亦不复火。宋景一言,而荧惑退舍。妖不胜德,则人事有权,又不得弃人事而问苍苍之天矣。


    张水藩读文:

    分野


    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夹漈认为:唐朝僧人一行以天上银河的始终,分配十二国之顺序。认为地上江河的精气,上升到天上就是银河,地上有两条大河,银河也分成两条。要认识山河的脉络可以在疆域的南北地界找到,要了解银河的升沉可以在天空四面八方参详。参合古代汉朝的郡国分布,筹划安排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就可以对分野非常了解熟悉。大概黄河以北的是为北片,从青海省东南部阿尼玛卿山到甘肃敦煌再到朝鲜的,就是北界。从长江以南的为南片,从四川省岷山陝西省皤冢山到达福建的,就是南界。雍州属于秦国,占据中国山河南北两片之间的上游,它反映在天上就是井宿为银河的开始部分,所以井宿相应是在古秦国蜀国的分野内。扬州一带和古吴国越国的地方处于中国山河的下游,它表现在天上就是星纪星,处在银河的末端,所以星纪是古吴国越国的分野内。所谓叫“分野”的,是指天上排列的星宿所归属的范围而言的,开始并没有指向地域。地域并不整齐划一,而分野在天上是确定不变动的。天地之间彼此虽然不相匹配,但是它们的象征则确实互相隶属。并不是扬州在南边,而天文分星也在南边。前代的贤人认为:有天上分星,没有在地上没有分野的,占卜国家大事的人不能太拘泥了。确实是有见地的啊。(王士俊原题)


    宋朝的叶文康公说,分野的说法,开始出现于《周礼》。“周朝天文官冯相氏负责观测十二年绕天一周的太岁,一年十二次盈亏的月亮,斗柄所指的十二星辰,一旬的十天,日月五星所在二十八宿的位置。保章氏掌管观测天上的星象,以记录星、辰、日、月的变动,据以观测天下的变化,辨别这种变化的吉凶。根据星宿的分野来辨别九州的地域,所分封国家的界域都有自己的分星,通过观察分星,以观测各国的吉凶的徵兆。”所以流星出现在心宿这个地方,鲁国的大夫梓慎就知道宋国就要发生火灾了,这就是以星辰指向方位,来观察吉凶的徵兆。岁星庙出现在虚星、危星之间,郑国的星相预言家裨灶就知道楚国就要灭亡了,这个是以岁星来观察妖异吉凶的。梓慎通过瞭望气色,而知道宋国、郑国有很多死丧的事,这就是通过云彩来分辨吉凶的。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通过辨别风的呼叫声,就知道楚军出征无功而返,这是以风声来判断事情出现反常的。根据《左传》的说法,那么:周国的分野对应天上十二星次为鹑火,晋国的分野对应天上十二星次为实沈,楚国的分野对应天上十二星次为鹑尾,秦国的分野对应天上十十二星次为鹑首,宋国的分野对应天上十二星次为大辰。从周朝乐官伶州鸠、晋太史史墨、郑国的裨灶、鲁国梓慎,他们所说的来看,分野的说法确实是证据凿凿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吴国越国在南边,而对应的星纪却在北边。齐国在东边,而对应的星次元枵却在北边。卫国在东边,而对应的星次败訾却在北边。鲁国在东边,而对应的星次降娄却在西边。周王朝占居中国的中间,而对应的星次柳星竟位于南边,用柳星对应为周王朝,这样可以吗?秦国在西北角,而对应的星次井鬼竟在西南角,用井鬼对应秦国,这样可以吗?嘴参星在西边,魏国在东北边,用嘴参星对应魏国,这样可以吗?角亢是东方星宿,郑国在荥阳周围而归属于东方的角亢,这样可以吗?昴毕是西方的星宿,赵国居于黄河以北的地区而归属于西方的昴毕,这样可以吗?


    况且干旱无水的灾祸,和元枵星纪有什么关系呢?而梓慎认为宋国、郑国的饥荒,是日食引起的灾变。和降娄、豕常有什么不同,而晋国的天文预言家士文伯认为鲁国卫国的情况不好。星纪同样都是吴国和越国的分野,则吴也受到岁星的照临,为什么越受到岁星的照临而吴国出现凶灾?参宿虚宿确实是晋国的分野,而实沈是十二星次之一星,为什么黄帝的曾孙高辛子得到晋国公侯的祟拜?这样星域分野好像又不可以拘泥于九州和诸国了。


    福建属于扬州的领域,分野是斗宿牛宿女宿的范围,这样福建十府、二州、七十二县真的都与地上分野的星次相对应的了吗?周朝之初,有一千七百多个国,十二星辰二十八宿,又要怎么来划分呢?而且现在在一百里之内,丰收和歉收完全不一样,吉凶灾变征兆的情势大不相同。清流在福建只占为百分之一,福建在大扬州也只占百分之一,怎么能够把一个星纪一部分一分部分开来对应清流呢?郑国子产说:“天的规律离我们很远,做人的道理离我们很近。”裨灶怎么知道天的规律,郑国也不再发生火灾了。宋国景公一句话,而让荧惑灾星退避三舍离开心宿。妖斜之气是不能胜过德行的,因此人行事是有很大的影响力,进一步说不应该放弃人事的努力而去问遥远而苍茫的老天爷。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分野

    星野对现代人来说是很生疏的,实际和现在的经纬定位差不多。只不过现在定位是在地球上用经纬度定位,而以前是在天上用星次和二十八宿定位。现在定位是为了更快找到该点,以前定位是用于观天像占卜预测该点的地运兴衰。但是因为定位很不精准,加上很微小,所以县的星野基本上没有意义。因为是古人天人合一的例行公事,所以县志里还是会带一笔。

    分野的前一部分,是王士俊原来题写的,后面部分没有个人署名,可能是集体创作,还是很有思想的。从对分野的质疑到对天命态度,如:“天道远,人道迩。”裨灶焉知天道,郑亦不复火。宋景一言,而荧惑退舍。妖不胜德,则人事有权,又不得弃人事而问苍苍之天矣。人生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
    18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15 19:45:32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沿革)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沿革)

    原创 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文史随笔读 [IMG=] 微信号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沿革


          《寒支初集》:清邑建自宋元符元年,旧属宁化麻仓里。闽地在周为七闽,不入版图。汉始会稽郡,永和六年,分会稽为东南二郡。东郡为临海,南郡为建安都尉,即今建宁郡建安地。黄连当在南部中。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置绥安县,黄连当属绥安。晋灭吴,析建安立晋安,今福州。其属建安者,曰吴兴、东平、建阳、将乐、邵武、延平,凡县七,黄连当属将乐。隋开皇间,黄连又并入邵武。嗣圣五年(注:嗣圣年号才用一年,当年684年就改年号为文明,五年当有误。),黄连又属建州。


         贞观三年,黄连巫罗俊者,年少负勇,寇不敢犯。自诣行在,状言土旷齿繁,可授田定税。因授巫一职,令归剪荒自效。乃改黄连为镇。开元十三年,福州长史唐循忠得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奏请,始封为县。二十六年开山峒,置汀州于新罗城,领县三,长汀、龙岩。黄连属龙岩。据《元和郡国志》则长汀、宁化、沙县。盖疑县在置州之先矣。未有汀州先有宁化,故云古宁。天宝元年,更黄连镇为宁化县,治仍旧镇。同光二年,王云始迁县于今所。


           宋元符元年,提刑王祖道行郡,憩麻仓里。爱其山水明秀,始奏请析宁化六团里并长汀二团里置清流县。成化七年,因沙、尤寇乱,又析东北柳杨、下角二里为归化县。此黄连镇始末,而清流建置本此矣。自宋元符元年至道光九年共七百四十年也。


    张水藩读文:

                       沿革

          宁化史学家李世熊《寒支初集》记载:清流建县是在宋朝元符元(1098)年,原来属于宁化的麻仓里。福建在周朝属于七闽地区,没有进入周朝的版图。汉朝才开始进入会稽郡,东汉永和六年,会稽分为东部和南边二个郡,东郡是临海郡,南郡设有建安都尉,管辖的就是现在建宁郡建安地。黄连这个地方应该在南部中间。东吴永安三年,设置了建安郡,建安郡设置绥安县,黄连应该属于绥安。晋朝消灭了吴国,分拆建安郡另外设立晋安郡,就是现在的福州。那些属于建安郡的县,叫吴兴、东平、建阳、将乐、邵武、延平,总共有七个县,黄连应该属于将乐县。隋朝开皇年间,黄连又合并入邵武。唐朝嗣圣五(注:嗣圣年号才用一年,当年684年就改年号为文明,五年当有误。)年,黄连又归属于建州。


          唐朝贞观三(629)年,黄连有一个叫巫罗俊的人,年轻自恃其勇力,敌寇不敢侵犯。亲自前往天子外出驻扎的所在,具体说明黄连这个地方土地广阔人口繁多,皇帝可以授田给百姓并设定税赋。因此授予巫罗俊一个职务,命令他回到黄连剪除异端为唐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改黄连为黄连镇。唐开元十三年,福州长史唐循忠得知黄连镇有逃避劳役的百姓三千余户,奏请朝廷把黄连镇升格,才封为县。开元二十六年开发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设置汀州府于新罗城,统领三县:新罗、长汀、龙岩。黄连隶属龙岩。根据《元和郡国志》则是汀州府统领长汀、宁化、沙县三个县。大概是宁化设县在设置州的前面。还没有汀州府就先有宁化县,所以说古老的宁化。唐朝天宝元年,变更黄连镇提升为宁化县,县衙门所在地还是在原来镇的所在地。后唐同光二年,王云才把县衙所在地迁到现在这个地方。


          宋朝元符元年,提刑官王祖道巡视诸郡到长汀府,路过清流驿站时,喜欢清流山清水秀。奏请皇帝从宁化分出六个团里,从长汀分出二个团里组成清流县。明朝成化七(1471)年,因为沙县、尤溪土匪横行,清流又分拆出东北角的柳杨、下角二个里组成归化县。这就是黄连镇变化的始末,而清流县的建置也是源于黄连镇这个地方。从宋朝元符元年至清朝道光九(1829)年,清流建县一共有七百四十年。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沿革

          清流最早隶属于绥安县,然后是将乐、邵武,建州最后是宁化。后来长汀设县,靠近长汀的四保里、北团里,曾经是长汀管辖。温蛟乡有一个村,自称历史上曾经隶属长汀,这就是道听途说了。


          唐朝嗣圣年号才用一年,当年684年就改年号为文明,嗣圣五年应该是有误。


          永安人看来比较喜欢读书,我把这些资料转载在《永安论坛》每天的点击量都有四五百人次。



    19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17 17:06:49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疆域1)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疆域1)

    原创 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文史随笔读 [IMG=] 微信号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疆域

    邑之有疆界也,起于井田。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今田既不井矣,疆界奚分?然而盗贼逋逃,彼此推诿,则疆界不得不正。东、西、南、朔,四至既明。宋分为二乡,一曰折桂乡,二曰龙山乡。明改团为里。

    成化二年,析归上、归下二里,共二十四图,分设归化县。清邑自明迄清,分为七里,曰坊郭里、仓盈里,永得里、四保里、梦溪里、罗村里、北团里,为图五十六。然而南至十五里遂分界为宁化,杨坑、安乐一带地方归之。其草坪、李田、江坊、长校等乃属清流,则自黄地桥以上至安乐应归保里。北至上琴水源、迪坑一百八十里,去连城二三十里,则自李家过渡应归连城。又外梦东坑等处,内梦罗坊、溪源、吴地、炭山界,至宁洋、漳平一里之中,远至百余。流民盗贼,往往窃发,掳掠小乡。铁石虽有司官,而衙署嘉庆五年,被水冲倒,不可驻足,又地远权轻,不能御侮。官斯土者,宜思患预防。其分界不论远近者,盖仍其所辖,非截然齐一也。清邑所统不止百里,古公侯之国,苟实心奉行,上下一心,焉见不可图治哉。余见图说。

        东至永安县二百里,以大岭顶为界。

        西至宁化县六十里,以金钱隘为界。 

        南至连城县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为界。

        北至归化县一百里,以五通坳为界。

       

         坊郭里  旧分八图,明知县林寀以地广阔增为九图。

        仓盈里统图十一,去县六十里。

        永得里统图十,去县七十里。

        四保里统图六,去县七十里。

        梦溪里统图十,去县一百里。

        罗村里统图四,去县一百里。

      北团里统图六,去县一百八十里。

    张水藩读文:

    疆域

        封地之所以有疆界,起原于井田制度。孟子说:“行仁政必须从分清界限开始。”现在田地已经不用井田制度了,疆界怎么分呢?从另一方面来说盗贼逃亡,彼此推诿,因此疆界不能不划清楚。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四周的界限已经明了。宋朝的时候清流分为两个乡,一个叫折桂乡,第二个叫龙山乡。明朝时把原来叫团的行政单位改为里。明朝成化二年,分拆归上、归下两个里,一共有二十四个图,分设为归化县。清流县从明朝到清朝分为七个里,叫坊郭里、仓盈里,永得里、四保里、梦溪里、罗村里、北团里,划分为五十六个图。然而往南边(注:实际在清流的西偏南边)十五华里就是宁化的分界线,杨坑、安乐一带地方就归宁化。而在它后面的草坪、李田、江坊、长校等乃然属于清流,按理似乎从黄地桥以上到安乐应当划归保里才合适。北边(注:实际在清流的南边)到上琴、水源、迪坑一百八十华里路,到连城县城就二三十华里,从李家过渡似乎就应划归连城县才合理。又像外梦溪的东坑等处,内梦溪的罗坊、溪源、吴地、炭山的边界达到宁洋、漳平只不过一里之中,到清流则远至百余里。流窜的人和一些盗贼,往往暗中发动,抢劫小乡村的百姓。铁石这个地方虽然设有巡检司,可是巡检司衙署在嘉庆五年,被大水冲倒,不能驻扎士兵,加上地方比较远权威比较轻,不能抵御盗寇的肆虐。在这个地方当官的人,应该要考虑其祸害早作准备。那些分界不论远的近的,大概.还是依他们所管辖的划分,而不是截然划一。清流县所管辖的地方不止百里方圆,相当于古代的一个公侯的国家。如果能够真心实意地履行职责,加上上下一心,怎么会没有办法把清流治好呢。其他的就参见《图说》了。

        东至永安县二百里,以大岭顶为界。

        西至宁化县六十里,以金钱隘为界。 

        南至连城县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为界。

        北至归化县一百里,以五通坳为界。   

        坊郭里  旧分八图,明知县林寀以地广阔增为九图。

        仓盈里统领图十一个,距离县城六十里。

        永得里统领图十个,距离县城七十里。

        四保里统领图六个,距离县城七十里。

        梦溪里统领图十个,距离县城一百里。

        罗村里统领图四个,距离县城一百里。

        北团里统领图六个,距离县城一百八十里。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疆域1

    清流设县时划八个里进来,明朝成化七年,划了两个里出去,却还有七个里。这中间的变化,历史都没有交代。1959年清流宁化合并为清宁县,清流划出唐钱归连城县,划出罗坊归永安,61年分县却没有收回这两个地方。

    长汀的这两个里一个是四保里应该没有问题,还有一个应该是北团里了。

    20楼

    张水藩
    注  册:2017-12-13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退休
    发帖数:3/179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0/3/19 19:54:08 - 只看TA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疆域2)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疆域2)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文史随笔读 [IMG=] 微信号

    功能介绍用白话尽量准确地读古代史,方便现代人了解历史。也希望能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本公众号,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后可能也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原文: 疆域2

       坊郭里 

    横口  距离县城向东十里。

    严坊  十五里。

    刘坊  距离县城西五里。   

    南岐  十五里。

    各地口  十三里。

    小基头  十五里,宁化县界。

    白石桥  距离县城北五里。

    大基头  十五里。

    东坑  十五里。

    杨家店  二十里。

    无头陂  二十二里。

    田背排  二十三里。

    基水塘  二十五里至金钱隘,宁化县界。

    楼下  距离县城北十里。

    龚坊  距离县城十一里。

    阳坊  十三里。

    李地  二十里。

    阳七坑  十五里。

    下窠   二十里。

    五岭下  二十里。

    拔口  三十里。

    河林  二十三里。

    右龙坊  四十里。

    左龙坊  四十里。

    俞坊  十四里。

    仓盈里

    巷筑坑  三十五里。

    高坑  距离县城东三十里。

    燕巢形  三十里。

    嵩口营  距离县城东二十五里。

    池峰头  三十五里。

    玮埠  四十里。

    职溪  四十五里。

    药范  四十五里。

    苍龙  五十里。

    木南青  七十里。

    梓材坑  六十里。

    大源  七十五里。

    土公坊  三十五里。

    塘源坑  三十里。

    磜头  四十里。

    中地  四十里。 

    平源  三十里。 

    小溪  三十五里。

    邱源  五十里。

    黄沙坑  五十五里。

    茜坑  六十里。

    果源坑  五十五里。

    横溪  二十五里。

    马屋坪  三十里。

    田源  六十里。

    田口  七十里。

    半溪  六十五里。

    廖屋坪  五十五里。

    大寮  五十里。

    翁坊  五十五里。   

    水地峡  六十五里。

    永得里

    青溪、下山  

    上坑  距离县城三十里。

    塘背  三十五里。  

    温家山  七十里。

    赖坊  四十五里。

    高坊  五十里。

    嵩溪  四十里。

    蛟井  六十里。

    小池  七十里。

    邱坊  六十五里。

    曾坊  七十里。

    船茜坑  七十里。

    石下  七十里。

    岭干  七十里至五通坳,归化县界。

    青口 、大铺上

    园山背  四十里。

    孙坊  六十五里。

    黄家磜  六十里。 

    罗源  六十里。

    伍家坊  五十里。

    田上  五十里。

    余底亨  四十五里。

    高城  四十里。 

    余坊  五十里。

    黄高  五十五里。  

    四保里

    竹尾窑

    田头  距离县城七十里。

    曹屋  八十里。

    杨坊  七十七里。

    李田  七十五里。

    杨背  八十里。

    童坊  九十里。

    深渡  九十五里。

    大田坑  一百里。

    河排  一百零五里。

    童家坑  一百零七里。

    黄石坑  八十里。

    长校  一百零八里。

    下谢  一百二十里。

    江坊  一百二十里。

    赤土冈  一百二十五里。

    刘坑  一百二十五里。

    横坑  一百二十里。

    李家寮  九十里。

    茜坑  一百二十里。

    丰饶  九十五里,长汀界。

    樟下  二百三十里。

    梦溪里

    秋口  距离县城七十里。

    山芜塘  七十五里。

    铁石  八十里。

    矶头  八十五里。

    灌尾  八十里。

    洞口  九十里。

    隔口  一百四十里。

    吴坊  一百五十里。

    溪源  一百六十里。

    张地  一百七十里。

    岳地  一百八十里。

    平坑  一百八十五里。

    半村  一百八十里。

    龟洋蛉  二百里。

    左拔  一百十五里。

    掩桑  二百里。

    车上  一百四十里。

    汶溪  八十里。

    旧场  九十五里。

    余朋  一百一十里。

    东山下  一百零五里。

    炭山  一百一十里。

    芹溪  九十里。

    包地  一百四十五里。

    吴地  一百三十里。

    桐坑  一百七十里。

    九林  一百六十里。

    马坑  九十里。

    邻磜  七十里。

    龙源  七十里。

    攀龙磜  八十里。

    东坑   八十里。

    邻源  七十里。

    荷坊  一百里。

    罗坊  一百五十里。

    罗村里

    陈坊  距离县城一百里。

    琴源   一百二十里。

    吴家墩  一百零五里。

    南山下  一百零五里。

    赖坊  一百二十里。

    官坊   一百二十五里。

    贵湖  一百二十里。

    罗口  八十里。

    宋上坊  一百二十里。

    北团里

    吉龙  距离县城九十里。

    坑源  一百里。

    马家  一百里。

    灵地  二百一十里。

    龙坊隔  八十里。

    邓家  一百里。

    上下湖  一百十五里。

    杨源  一百二十里。

    李家  一百三十里。

    古坑  一百二十里。

    罗坑  一百二十五里。

    樟树坑  一百三十里。

    长灌  一百二十里。

    张家营  一百三十里。

    吴家  一百二十五里。

    上琴  一百二十五里。

    小塘前  一百二十五里。

    罗地  一百二十五里。

    水源  一百三十里。

    迪坑  一百五十五里。

    小溪  一百七十里。

    磜头  一百八十里,连城界。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疆域2

    这部分因为篇幅比较大,所以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些村落大部分都还在,小部分消失,这都正常。有些地名是有文化涵义的,比如从“龚坊”这个村名,我们就会联想到开村的人是姓龚的,现在改成“供坊”,这个文化涵义就不存在了。又像“梧地”,清流历代县志,从明朝到民国都是写成“吴地”,建国后才改成现在的“梧地”。

     现在“梧地”基本上姓李,他们的祖宗是从包地搬去的。他们和“吴”姓也有着撇不清的关系,他们的祖宗李四七大郎公是从永安到清流陈坊教书,然后入赘包地的吴十三郎的寡媳,生了三个儿子都姓李。然而大儿子李敬荣的大儿子,即李四七的大孙子却改姓“吴”叫一郎,并且大儿子李敬荣一家搬到吴地去住家。这里如果是四七郎和吴十三郎的入赘约定,那么应该是是李敬荣改姓,怎么拖到孙子才改。会不会是当时吴地的人大部分姓吴,而且和吴十三郎是宗亲,李敬荣为了融入吴地的吴姓人群里,而把儿子改姓吴。但是到了敬荣公五世孙松六公,即吴一郎的四世孙李松六公建起了李氏宗祠,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修族谱。但是族谱里除了吴一郎外,子孙都恢复姓李。在族谱里他们已经不叫吴地,而叫吾地了。他们有点自大,自称苏洋李氏,又有点自卑,既没有和包地的兄弟敬寿公,也没有和吴一郎在李家的兄弟四一、四二合编过族谱。这就是“吴地”这个村名包含的部分文化涵义,而“梧地”就没有这些涵义了,所以古村名要尽量保留。

      返回列表

    (2003-2024)  © 福建·永安论坛 -- 热情智慧 文明自律  〔闽ICP备05006123号〕
    论坛上的所有文章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永安之窗立场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意见、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