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永安论坛 >> 都市焦点 >> 百味生活 >> 主题讨论
  返回列表

为《永安之夜》词作者正名及其它

楼主:安安  发起:2024/4/27 19:01:00  更新:2024/4/27 19:01:00  人气:2462  帖数:1
主楼

安安
注  册:2005-6-20
来  自:永安
性  别:男
职  业:其他
发帖数:189/5066
级  别:
回复引用举报2024/4/27 19:01:16 - 只看TA

为《永安之夜》词作者正名及其它

《永安之夜》亦称《永安秋夜》,词作者:卢禹昌、卢前;曲作者:保加利亚·尼歌罗夫。

永安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这首抗战时期在吉山创作并广为传唱的《永安之夜》。它不存在被“历史遗忘”,而又被谁“重新挖掘”这一种荒谬的说法。
抗战时期,永安为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所在地。1940年,福建省教育厅在永安吉山创办“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蔡继琨。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其升格为“国立福建音专”,校长卢前。该校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仅有的二所音乐高等学府之一”。
《永安之夜》在音专为省立期间,此歌曲即由该校卢禹昌作词;保加利亚教授尼歌罗夫作曲,并广为传唱。

卢前奉部调令到校后,听闻此歌曲赞不绝口,但意犹未尽,欣然提笔添补了部分内容,既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歌词:
“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钩起心头多少愁,潮生又潮落,下渡照孤舟。吹南管,长夜何漫漫,有人正倚栏。明月好,好月供谁看?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萧萧落叶袖生寒。山不语,水向东流去,写出愁人句,今宵没个安排处。”
卢前的再创作,使歌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和增加了知名度。保加利亚教授尼歌罗夫,亦按照卢前的添补的新词,对歌曲进行了二次创作与调整。有趣的是二位词作者均为外乡佬,将永安北流之河燕江,说成“水向东流去”,真是让今人找不到北,凭空添了一番乐趣。至此,《永安之夜》的词曲,成为我们今天面对的局面。

在传唱过程中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词作者只提卢前,而不提卢禹昌,这是对原作者的极不尊重的行为。为此,十余年前就有过“愤愤不平”。然而,今见此风依旧盛行。只得又“愤愤不平”一下。如果我们知道卢前当年,在永安吉山编辑《冀野歌集》时,他也不敢将此《永安之夜》收在自己的歌集之中,我们有什么理由,忘记或不提歌词的原创作者卢禹昌?

又,时下盛行说“国立福建音专是民国时期全国仅有的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另外两所为国立上海音专和国立重庆音专)”。这种说法是极不正确的。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国立上海音专的历史:
“1927年11月27日,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创办时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不久由萧友梅任代理院长。1929年9月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41年后被汪伪政权接管,改称国立上海音乐院。抗战胜利后自重庆返沪的国立音乐院接收了国立上海音乐院,并与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抗战军兴,国立上海音专本欲迁往重庆,因形势突变沦为敌手。汪伪政权接管后,改称“国立上海音乐院”。此时,该校不论从它的政治、艺术等属性来说,此校已不能将其与重庆、福建两校来相提并论,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抗战时期,我国仅有西南重庆与东南福建,两所高等音乐学府。”
“上海音乐院”,因其情况特殊,不能列入此例。
不知君意以为如何?

  返回列表

管理团队|广告发布|网站合作|申请链接|联系我们|网站地图|首页定制|网站风格|收藏论坛
(2003-2024)  © 福建·永安论坛 -- 热情智慧 文明自律  〔闽ICP备05006123号〕
论坛上的所有文章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永安之窗立场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意见、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